江苏 朱庆和

生活智慧的感悟 审美创造的结晶
——古诗阅读之“哲理诗”赏析例解

江苏 朱庆和

“哲理诗”是古诗阅读鉴赏的一个类别。所谓“哲理”,“哲”代表着智慧,“理”代表着真理和道理,而哲理诗,则指能够洞照自然、人事之理的,能够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考点要求”同于其他类型的古诗赏析——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哲理诗赏析,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赏析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形象,就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互文、通感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比兴,以及直抒胸臆等表现方法。(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人文性主题意义(辩证分析);赏析艺术风格,包括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意趣和思维理趣等。下面结合高考古诗(“哲理诗”)鉴赏逐一解读。

因形而生,借形而寓。古代哲理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赏析时要注意“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哲理诗中形与神,体现出艺术形象与哲学道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核心和灵魂(精气神韵),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丰富多彩的外壳(表现形式)。“形”是载体,“神”是思想。哲理诗中的“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而寓,形神高度统一。因此,赏析此类诗应由形入神,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例如,2015年湖南卷第(2)小题: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解析:先看两首原诗中分别画线的诗句:

【甲】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甲诗中的“形”为“城郭”和“明月”,城郭不仅已经成了废墟,而且早就改朝换代,物是人非了。乙诗中的“形”为“人生”和“江月”,江月相似,人却不同;物是人非(“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哲理诗的理,是晓之以情的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思维的对立统一。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富有哲理,要看所喻寄寓何理,特别要看诗中诗人(或诗中抒情主人公)所表达的情感,或情感倾向。不少哲理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以情入手理解诗的哲理美。例如,2015年北京卷第19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解析:先看原诗,从中理出诗人情中寓于理的意象:

醉翁操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首先在答题区域找内容。先看上片,“月明风露”“琴声清圆”“人未眠”,是诗中的抒情事物;再看下片,眼前“声和流泉”,可是“鸣泉”不复存在。再将两者进行比较。将欧阳修《醉翁亭记》和苏轼《醉翁操》抒情喻理相比较,得出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醉翁操》的上片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理中有趣,趣中蕴理。古诗中的哲理诗大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赏析时要注意探究理与趣所在。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艺术表现。古典诗歌中“哲理”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议明“理”:哲理直接通过词语来显现自身,即直接以“理语”入诗、用议论明“理”,让“哲理”之光在诗篇中毫无掩饰的直接透射。例如,“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无论做什幺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哲理诗还有一种是曲折寓“理”:哲理不直接呈示出来,而是蕴含寄寓在诗歌描绘的形象之中。例如,2015年重庆卷第11题第(2)小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幺?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解析:最后两句“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诗句没有直接发感议论,而是将哲理蕴藏理趣之中。虽然试题命制没有要求发掘深刻含义,但是读之给人以哲理启迪。用今天的话语来说:许多美好的事物总是人为破坏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

总之,古代哲理诗的考查,主要包括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赏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语言包括:朴素自然、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婉约细腻、幽默讽刺等;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也包括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如: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动静搭配等。至于一些理趣谐和、含蓄隽永、启人智慧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创造,是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产物。鉴赏时要将诗中发人深省的哲理同生动的形象描述结合起来,披文入情,以此入彼,相互联系,悟出其理。至于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探究赏析方面,在不离开作品的基础上,答出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见解。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用现代汉语写出全诗的大意。

(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两句诗运用了什幺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1)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2)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诫人们:人们无论做什幺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陶醉于一时一事的成功。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前,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行

李 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

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注]①日行:《乐府古题要解》无此此题。明胡震亨:鲍照《春日行》咏春游,太白则拟君王游乐之辞。

(1)这首诗的主旨可以用哪两句来概括?全诗表达了什幺内容?(概括回答)

(2)“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诗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什幺哲理?

【参考答案】(1)“我无为,人自宁”,“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主旨是讽刺封建帝王们好神仙,求长生而不成功,提倡道家无为治国之术。

(2)反语(讽刺);意思说春风与琴声缠绵,袅袅灌进君王的耳中,琴声送他升上九重天,正好做个神仙。写帝王们身居豪华富丽的宫殿,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而对此仍不满足,妄想成仙升天,而求神成仙是不能成功的。

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赠君一法决狐疑”,诗的开头表达了什幺内容?请对一个“赠”字进行赏析。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联系全诗来看,这两句采用什幺方法来说明什幺道理?

【参考答案】(1)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们一个“决狐疑”之法,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2)含蓄蕴藉(含蓄、委婉)。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能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

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诗的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通过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2)“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什幺道理?

【参考答案】(1)①白云,春风,阳光 ;②红花,绿柳,碧水。一幅春景图。

(2)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性情,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劝 学

孟 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这首诗采用了什幺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2)用现代汉语写出全诗的大意。

【参考答案】(1)比兴;

(2)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永远不是自己的。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6.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表达了什幺意境?“刺”“出”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其中,两个“凌云”的意思相同吗?为什幺?

【参考答案】(1)①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②“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2)“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有见地,有意义。

7.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形象喻理的?

(2)这首诗的结尾两句诗句与他写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着名诗句相比,其艺术手法有什幺不同?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艨艟”“巨舰”,因为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意思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2)本诗采用对比手法(或白描手法)。“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观书有感》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8.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1)请对上片中的“短如春梦”“薄似秋云”分别作简要赏析。

(2)“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结句表达了作者的寓意和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饱含辛酸,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流露出一种闲适旷远的风致。

(2)作者以“片时欢笑且相亲”自安自慰,然而至于“明日阴晴未定”,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中了,感叹世事的反复无定,或许还有政治上的寓意。由此可见作者的生活态度是强作达观,实则颓唐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 至

李 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1)这首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它们之间构成了怎样的辩证关系?

(2)“至亲至疏夫妻”,说说末句这句诗与前三句诗句有什幺不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1)近与远;深与浅;高与明;亲与疏;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2)前三句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方面而言。诗人饱经人事,道破了人生的真相和当时的世态炎凉,极为冷峻地针砭世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这首诗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技巧?举例简要说明。

(2)“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赏析此句,说说暗示了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如“雨过横塘水满堤”,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乱山高下路东西”,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桃李花开尽”,桃花和李花已开过时了;“惟有草色齐”,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

(2)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11.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 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1)这首诗描述了什幺季节里特有的景象?具体说说它是怎样的情形?

(2)全诗给人怎样的哲理启迪?

【参考答案】(1)①夏天;②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2)风雨终将过去,只要你能坚持,那幺风雨后等待你的将会是最美丽的风景(阳光总在风雨后;彩虹,总是那幺美,却总是出现在风雨之后)。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