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孙 凯

由“箕踞”说开去

陕西 孙 凯

在人教版教材中,“箕踞”一词出现了两次:

1.必修一第20页《荆轲刺秦王》注释㉑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2.《语文读本②》第60页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释⑦〔箕踞〕一种坐姿,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开。

我国自古至唐皆席地而坐,自唐开始坐椅子,此不独文献所载可为明证,汉代山东孝堂山石刻及武梁祠之画像石,以及古传名画,今出土文物,亦可见之。大体上,坐的形式,可分为敬坐与不敬坐两种。不敬坐有蹲踞、箕踞、胡坐三种。敬坐有跪跽及和坐之异。(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首先,说一说“不敬坐”:有蹲踞、箕踞、胡坐三种。

蹲踞,一般指临下而蹲坐状。蹲,屈膝坐状但臀部不着地为蹲。踞,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古人以此为野蛮无礼的举动,如《淮南子·说山训》:“以非义为义,以非礼为礼,譬犹倮走而狂人,盗财而予乞者,窃简而写法律,蹲踞而诵诗书。”《周书·于翼传》:“狄人虽蹲踞无节,然咸惮翼之礼法,莫敢违犯。”

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箕,名词作状语。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的姿态,即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战国策·燕策》:“箕踞而骂。”《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高祖箕踞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宋洪迈《夷坚甲志·叶若谷》:“一老妪自外至,手持钱箧,据胡床箕踞而坐,傍若无人。”《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荆轲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骂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幸免,岂非天乎!然汝恃强力,吞并诸侯,享国亦岂长久耶?’”清曹寅《夜坐限萤字》:“吾人常不袜,箕踞已忘形。”《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王统照《沉船》:“那好说笑的顾宝,却在草棚下面箕踞坐着吸那‘大富国’的纸烟。”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箕踞乾明佛殿。”

胡坐,我国以胡人坐胡床,足垂交叉,故于席上交胫而坐者,亦谓胡坐,即盘脚坐。在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陈宣帝东帝坐于座台,皆作此坐。此座在常人属于不恭,不过帝王之尊或长者之坐,又当别论。

其次,说一说“敬坐”:有跪跽及和坐之异。

蹲踞、箕踞及胡坐,固为普通流行之坐法,然文儒之士,每斥以不恭,而常为端正之坐,即跪跽。《释名》:“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阢也。”即两膝着席,上体耸直之坐法。《说文》:“拜也,从足危声。”《说文》跪之外,有“跽”字,各书皆作“长跪也”。《索隐》:“跽其纪反,跽者长跪,两膝枝地。”段氏特改为“长跽也”。“跪”与“跽”,同为两膝着地,或病,立尻耸体,唯“跪”则“首至手”,系拜之形,“跽”盖不为拜,解为“长跽”。《礼记·曲礼上》:“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居,为尊者之坐,即盘足之坐;坐,为卑者之礼,即和坐。起,为耸身直腰,即跪。《诗经》上与“跪”同义之字,为“启”字。《小雅·四牡》:“不遑启处。”《采薇》:“不遑启居。”《毛诗》:“启,跪也;处,居也。”仅为文字之差,内容实同,再不独在席上跽坐,即车上亦然。《世说新语·德行》:“式王式商容之闾。”(注:车上跽曰式)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新区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