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学华

高考语文作文在发展等级中对“有创新”列出了五条内容,其中第一条就是“见解新颖”。见解新颖,就是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

那幺,怎样才能使“见解”新颖呢?

1.逆向思维,开拓新意

写作过程中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从某一固定意义的相反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发人之所未发、不落窠臼。如,由“班门弄斧”想到“弄斧必到班门”,由“忠言逆耳”想到“让忠言顺耳”等。逆向思维往往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新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佳作《我给高考降降温——我看高考》一文就是采用反弹琵琶的逆向立意,从高考弊端入手来谈自己的感受: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选拔人才的单一性,考查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作者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新意迭出,极具启发性。运用逆向思维,在表述上要注意观点的正确和严密,不可全盘否定原来的意向,而应从新的角度或另设前提看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作文都适合逆向思维,我们要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2.纵向开掘,探究新意

是在原来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从而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比如“打假”,是从商品领域开始的,但若把眼光放开一些,就会发现众多领域都有“假”可打、有“假”该打,于是,《校园也要打假》《科技领域莫忘打假》的文章也就产生了。纵向开掘要求逐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立意深刻透彻。如2017年山东省高考佳作《孤独,让生命更有意义》,这篇文章在指出“孤独的时刻,才是最适合读书的时候”之后,进一步提出,“我倒是更敬佩那些流浪者和拾荒者,因为他们没有选择阴暗潮湿的桥洞下或是垃圾桶旁,而是选择了书店——一个拥有知识与思想的地方”。从而歌颂以流浪者和拾荒者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正是他们用孤独丰盈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见,纵向开拓,使得思维触须延伸到更遥远的深处,从而使文章新意迭出。

3.多向思维,悟出新意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或不同环节去思考,结论也会有所不同。邯郸学步者,从“学步不成反失其本”这个“结果”的角度去观察,历来是反面的教材,如果换个角度,从他的学习热情方面看呢?效颦的“东施”是人们讥笑的对象,这是从“模仿不成反显更丑”的角度去观察的,如果换个角度,从东施的爱美之心和勇于学习的角度看,她是不是也很可爱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偏要说这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和尚的职责就在于撞钟,每一个人都应该撞好自己的“钟”,也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而面对同一道试题,我们只有打破思维定势,避开大家熟知的角度去思考,多维切入,才有可能出新。如2017年高考宁夏佳作《自是故乡月最明》,开篇写道:“我从不否定‘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对故乡的怀念,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句诗中还饱含着一种自信,那是一种思乡背景下亲切的文化自信,一种媚外心态下久违的文化自信。”考生对杜甫的经典名句“月是故乡明”做了别样解读,认为这句诗除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外,还饱含一种自信,这个见解就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4.辩证思维,提炼新意

辩证思维要求人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事物。①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问题进行多向的分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多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对问题进行纵向的分析,既看到过去,又重视现在,推知未来,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的。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现象,又看到本质,既看到它的这一面,又看到它的另一面。“辩证性”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而新颖的观点。如2017年上海高考佳作《预测之外》一文指出:不能认为世上的事情难以预测就不去预测,也不能都以预测为能事。因为有些事情是能够预测的,我们不能以难以预测、不可预测为借口而不预测;同样,有些事情是难以预测的,如果花费大量精力去预测,则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这个论述就显得非常辩证。

“材料新鲜”,也是高考作文“有创新”的重要标志。所谓“材料新鲜”,就是指所选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能反映社会的“热点”与“亮点”,有生活色彩,有个性特征,有独到的发现等。它可以是现实材料,如生活中出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人物、新事情;也可以是历史材料,如故事新编、“老调重弹”等。新鲜的材料往往表现了事物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事物的本质特征。

那幺,怎样才能做到“材料新鲜”呢?

1.关注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一般都能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潮流。社会热点可以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普遍关心的大事,如全球变暖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也可以是国家的主张、政策动态等,如构建和谐社会、企业自主创新、反腐倡廉等。我们必须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迅速地把握社会热点,并将此作为作文的材料予以利用。一起来看2017年高考广东佳作《丝路驼铃,驶向和平》中的片段: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可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一项倡议,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倡议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

上述片段,完全是由各类热点素材组织而成,事实论据全部是时政热点素材。在文中,不仅有“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更有“英国‘脱欧’”,“特朗普新政”等时政热点素材,这些素材来自当前的社会生活,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富有时代气息,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水乳交融,成为文章的一大看点。

2.捕捉社会亮点

新鲜的材料往往是社会亮点的折射,它是生活的精彩之处,是存在于人们周围的真、善、美。如果我们能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以此为材料来构思写作,一定会使文章更具时代特征,更具现实意义。如2017年高考江西佳作《中国路上的风景》写道:“近两年兴起的五彩斑斓的共享单车,把自行车由单一代步工具变成了时尚、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的代表。在中国各大城市,骑着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的人们,是穿行在大街小巷的一道亮丽风景。无疑,身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我对这样的中国感到骄傲与自豪。”引入当时正处火热之中的共享单车,正是作者捕捉社会亮点的体现。

3.体现生活变化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社会发展,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作文材料也应该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只有反映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文章,才会有时代感,才会有新鲜感。如2017年高考广东佳作《便利中国,高效中国》中写道:

移动支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软件俯拾即是。把外出付费称作“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简直一点也不夸张,就连去吃最不起眼的街边小吃摊,都无需携带现金。来自英国的来华留学生拂菻坊,也是现在的网络红人,在视频网站上发表的第一个视频,内容便是称赞移动支付的便利与高效。

这里就写出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读来非常有亲切感。作者运用了“移动支付”这一社会亮点素材,并对此进行了揭示与评说,比较具体地阐述了“便利中国,高效中国”的“中国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4.翻新化用“旧材”

即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上去使用人们都熟悉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新意。如果考生能够以时代意识来观照自己所选取的“旧材”的话,仍然能够表达出鲜活的时代气息。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就是一台戏》中写道:

古之成大业者,在历史这部戏剧中,从来都不缺少勇气与创新。当烛之武毅然决然地踏上说服秦伯的道路时,难道他不知道凶多吉少吗?当他与秦王正面交锋时,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幺是什幺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去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创新思维。

将“烛之武退秦师”归结到“创新思维”上去,这确实是作者的精妙点化,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再如“管宁割席”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虚荣、不贪金钱的高贵品质来大加赞颂。有一位考生也在作文中引述了这个故事,却从另一角度指出管宁应该对有缺点和错误的朋友进行积极帮助,提高其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该尽的义务,而不应该“一刀两断”去“割席”。像上文中这样去化用“旧材”,就会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