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高考全国卷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呈现,面对诗歌鉴赏题,学生常感到无所适从,得分情况一直不理想。其中,因学生思维定式而导致的答题失误可谓颇多,现就思维定式误区类型列举如下,以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一、误区分析

1.误区之一:流派风格固定化——婉约派作者诗风定为婉约,豪放派作者诗风定为豪放。

诗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诗人作品的大风格,一种是诗人作品的小风格。这里的大风格指的是诗人所作大部分诗歌体现出的主要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现实,或浪漫;但除了主要风格,诗人的某些作品也会体现其他风格,如豪放派诗人诗中有婉约特色,现实主义中还有浪漫主义的特点等,这就是“小风格”。一般来说,学生见到苏轼就会想到他一定会“豪放”地高唱“大江东去”,见到陶渊明就会想到他远离尘世“采菊东篱下”,见到“悲恨”“惆怅”等字样,就一定会感伤、孤独,这都是只想到诗人的大风格,忽略小风格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在这种思维定式下解题,常会导致错答。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试题: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词人饱经丧乱,途中颠沛流离、困顿坎坷,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了婉约词风。

错误答案:这首词能够体现婉约之风,通过写梦境,表现了词人的伤痛——对个人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愁苦之情。

原因分析: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词大都是消沉愁苦之作。回答此题时,学生容易先入为主,陷入思维定式。其实只要分析一下该词的遣词造句,便会明白此词是豪放词风。

正确答案:这首词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将梦境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气势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出词人性情中豪放的一面。

【应对策略】①学生要对流派风格的专业术语烂熟于心。浪漫主义善于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豪放派气势恢宏,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婉约派词人也会写豪放词风的作品,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也有细腻之处,比如李白,他写了很多风格豪放飘逸的诗,但也有风格委婉的诗。②学生在熟记术语的同时还应注意要跳出死板的概念术语,树立对诗词的感知意识,通过具体语句仔细辨别流派风格。

2.误区之二:题材、思想、内容类型固定化——送别抒怀、羁旅行役、边塞征战等诗定为悲悯情怀。

诗歌鉴赏题复习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可以教学生根据题材类型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样便于归类记忆,但多数学生会以为同类诗歌的思想情怀是固定的,陷入思维误区,导致错答。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判断选项正误。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此词是词人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选项: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迢,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篇抒写羁旅之悲做了铺垫。

误区之因:标题中有“东阳道中”,开篇即“扑面征尘去路遥”,选项中有“羁旅之悲”,于是便据此判断该选项正确。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典型的思维定式:凡是行走在旅途中,大都辛苦,加上词中有“愁边剩有相思句”,所以认为该选项正确。

正确分析:行路途中难免辛苦,但词人是在京城做官,因事赴东阳,谈不上“羁旅”,词句中也无悲意,故该选项错误。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判断选项正误。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陆 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任宁德县(在今福建)主簿,与县尉朱景参情好甚笃。与朱景参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

选项:首句劈空而来,有雷霆之势,极言天气之恶劣,暗喻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和压抑。

误区之因:“西风挟雨声翻浪”指恶劣天气,与“暗喻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和压抑”似乎恰好对应,所以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此项正确。

正确分析:这首词的注释和上一例中的注释很相似,都点明了词人作词的时间背景;词人都是做官因事在外,并没有被贬,也不是在被发配外地的路途中。由此可以就选项表述做出正确判断。换言之,即使词人被贬官,词中也确有“愁”“悲”诸词,所表达的也并非一定是悲情、苦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判断选项正误。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①李攀龙,明代着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选项: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误区之因:标题的“送”,首联的“衔杯”“愁向”似乎都与“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吻合,所以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项正确。

正确分析:即使有“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这个注释,即使起句有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愁绪,但观照全诗,该诗的感情基调是强健豪迈的。所以不要认为送别诗就一定是以悲伤为感情基调的。

【应对策略】学生要熟悉诗歌分类的角度。从题材上有:送别诗、战争诗、羁旅诗、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闺怨诗等;从表达方式上有:叙事诗、抒情诗等。还要掌握国运与诗歌内容关系,同题材的诗,不同社会背景下其内容有别,唐朝的边塞诗多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宋代的边塞诗多抒功业未建、久戍边地、思乡思人之苦。同时也要知道各类诗所反映的内容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个性与共性),送别诗、羁旅诗、战争诗等都有思乡怀人之情怀,一般可以说悲悯,但不要一概而论。

3.误区之三:表达技巧固定化——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种。

(1)情景关系(抒情方式)固定化——哀景定抒哀情,乐景定抒乐情。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判断选项正误。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选项: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感情基调。

误区之因:学生掌握了“情景关系”中“哀景哀情”的抒情方式,所以会理解为是借“霜凝”之哀景写了哀情。但忘记了关照后面那句昂扬向上的诗——“春其渐起但无痕”(意为:春天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学生会误认为选项正确。其实,诗人见霜而思春日,恰表现了其乐观进取的精神。诗人于初春时节写诗赠友,借自己寻春、觅春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局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

正确分析:“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感情基调”错误。开篇的景物描写,从情景关系来看属于“以哀景衬乐情”,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明朗向上的感情基调。

【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判断选项正误。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选项:诗歌描绘了春草茂盛、春水漫流、春花绽放的绚烂美景,为全诗奠定了乐观的感情基调。

误区之因:学生掌握了“情景关系”中的“乐景乐情”的抒情方式,所以易陷入思维定式,误认为诗歌借“草萋萋”“涧水东流”之乐景写了乐情。

正确分析:“花自落”“鸟空啼”强调的是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却无人欣赏,这是以“乐景”抒“哀情”,以热闹写寂寞,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流露出了浓浓的孤寂之情。

【应对策略】学生既要掌握情景关系的一般关系——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又要熟悉特殊关系——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评价《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诗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主人公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学生对这四句诗应反复咀嚼、深刻领会、掌握要义,可助力对此类诗句的分析。

(2)表现手法固定化——视烘托为衬托,把抑扬当动静等。

【例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题目:全诗句句紧扣诗题,巧妙特别,说说诗人是怎样写“雪”的。

错误答案:诗人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写出雪下得很大。本诗写“雪”,全凭感觉,第一句写触觉“衾枕冷”,第二句写视觉“窗户明”,第三、四句写听觉“知雪重”“折竹声”。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静世界。

误区之因:“衬托的表现手法”错,此为视烘托为衬托,概念混淆。二者虽然相近,但并非同质概念,区别如下:①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②烘托是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正确分析:将答案中的“衬托”改为“烘托”即可。表现手法要与内容匹配,充分理解相似概念间的差别,否则,分析时也会走入误区。

【应对策略】学生要厘清诗歌表现手法中易混淆的概念。例如联想和想象,二者都有创造出新的观念、形象的意思,但前者着重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后者强调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表现手法是联想。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表现手法则是想象。又如渲染和烘托,二者皆为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诗歌创作中时,渲染多为从正面着意描写,烘托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

4.误区之四:文学样式、要素分析固定化——受小说环境描写暗示的影响。

【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判断选项正误。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选项:上阕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国家风雨飘摇的形势。

误区之因:学生囿于思维定式,一看到“龙蛇影”“风雨声”就联想到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暗示社会变化。于是就有了认为“暗示了国家风雨飘摇的形势”正确的错误判断。

正确分析:“暗示了国家风雨飘摇的形势”错,观照全词,“龙蛇影”“风雨声”是写环境的壮美,而词人对这样的环境是喜欢的。

【应对策略】不同文学体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如诗歌、小说、散文中写景角度和手法相同,如远近(远景、近景)、大小(大处、小处)、动静、通感(知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诗歌中以哀景写哀情的情景关系与小说中以自然环境描写暗示社会变化有一致性。遇到此类情况学生极容易走入误区。

二、加强特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饮马歌

曹 勋

小序:此腔自虏中传至边,饮牛马即横笛吹之,不鼓不拍,声甚凄断。闻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凡序都有交代写作背景、动机的作用,但本词的序和《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的序的作用一样,别无他用。

B.一、二句词与李白《塞下曲》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欣《古从军行》中“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都极写边塞的寒冷。

C.三、四句写边塞黄昏时分的景色,烽火在天地间显得异常渺小,进一步体现了边地的空旷荒凉。

D.五、六句通过悲鸣的断鸿和黯淡的陇月,正衬了戍守边关的征夫对亲友的思念。

2.试简析全词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解析:A项考查学生全词意识以及对情景关系的理解。本词交代战争背景——与金兀术军队对阵之际,其中的具体情景——吹奏《饮马歌》说明与金军的鏖战没有归期;序与标题、正文遥相呼应,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故A项错误。B项正确,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对比”的掌握。C项正确,三、四句是对战地风光的描写。D项正确,该项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衬托”非“烘托”。

2.①戍守边关的征夫对亲友的思念(断鸿悲,陇月低);②孤独凄苦的生活(泪湿征衣悄);③哀叹年华易老(岁华老);④反对战争(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