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循环递进地实施三轮复习已经成为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解层层深入,但学生只认为这样会导致背诵内容越来越多,从而出现教师和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认知脱节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二轮复习在三轮教学中承上启下、深浅转接的关键作用。二轮复习既要区别于一轮复习以主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梳理,又要区别于三轮复习对重点问题的深化,应该立足于时空观念,深度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关键之处。

知识结构的关键是指向知识结构体系主题的关键知识点,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关键是政府干预、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关键是民主等。高考真题也有对知识结构的关键的体现,如:

例.(2019·全国卷Ⅰ·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之一,是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从时间的角度看,它开始于梭伦改革,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陪审法庭逐渐独立出来,负责审理国事罪、渎职罪等要案,并审理公民、追究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的违宪行为,还负责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从空间的角度看,陪审法庭成为与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并列的民主机关,由10 个行政选区通过抽签方式各选600 名30 岁以上的公民,共计6 000 人,共同担任陪审法官,其选区范围、选取方式、人员构成和人数都体现了民主。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可以看出,陪审法庭的权力来源于民主,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该题选B 项,陪审法庭行使“判决”体现了权力来源于“民主”。

在二轮复习中,如何做到立足时空观念,深度理解知识结构的关键呢?笔者以“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例,浅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空间观念,注重横向深化关键

在一轮复习中,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已被分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民国初期“短暂的春天”、一战后萧条、国民政府前十年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和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几个历史时期。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以“在夹缝中发展”为知识结构体系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

从空间的角度看,除教材呈现的内容外,教师还应对甲午战争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进行多元扩展,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既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也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影响。

材料一在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中,双方都急需就地购取军粮、军服,这使中国面粉业和纺织业得到了发展的机会。1903 年开始的收回路矿斗争,使十五个省份出现商办铁路公司,到1911 年为止,中国共铺设铁路422 公里,同时,还收回了山东中兴煤矿、山西保晋煤矿、安徽铜官山煤矿和四川江北厅煤矿,出现了商办的工矿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等。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可分为中、外两个方面: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属于外国方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属于中国方面。材料表明,从外国的角度看,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矛盾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日俄战争中对军粮和军服的需求促进了中国面粉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等爱国运动,如收回铁路和煤矿的斗争,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创办铁路公司,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参与煤矿开采。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某些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化理解,如:

材料二政府奖励工业政策,此时期(1895—1902 年)之中叶已开其端。当时,朝野见通商口岸外人工厂日渐增多,知经济亡国之祸日迫,非提倡国内工业不足抵制,所谓“洋商改造土货”之恐慌即指此也。奖励新法章程实为此时期外商势力膨胀之反映。

材料三商部(农工商部)作为清末新政中新增设的专门管理全国实业的中央机构,在振兴工商业方面采取了调查商情、制订保商与奖商法规、劝办商会、注重工商教育、鼓励参加国际商品赛会和资金扶助等一系列措施,扭转了“贱商”的传统风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除了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外,还认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亡国之祸”,所以提倡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在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清政府成立的商部在调查商情、制定法规、劝办商会、注重工商教育、鼓励参赛和资金扶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立足时间观念,注重纵向深化关键

一轮复习已突破了教材专题的限制,联系政治史中的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联系思想史中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把政治、经济和思想整合在一个知识框架中,形成了逻辑关系链: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宣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开展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纵向分析“在夹缝中发展”这一知识结构体系的关键,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

材料四《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允准外国人可以自由在中国设厂,自然也无法再阻止国人设厂的行动。在20 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这些民间工商业者及其在政府和知识界的代言人,在引入新制度以获取利润方面,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有共同之处,但又有矛盾和冲突,他们组成中国社会中又一个推动制度变革的利益集团。一般说来,他们的要求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但他们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这一集团的制度需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始终没有得到基本和完全实现。

材料四表明,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和开办工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等因素使甲午战后民族工业仍然发展艰难。代表民族工业的民族资产阶级正是由于其经济基础的两面性,决定了其领导的改革和革命运动具有斗争和妥协的两面性,从而使其领导的革命不彻底。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材料五立宪派与革命派是一对矛盾,但这种矛盾反映的是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革命派和改良派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它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其社会基础的同一性。通常将二者区分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这是因为二者社会地位和政治态度的不同。

甲午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等原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代表这种经济形式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种道路。学生可能认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层划分主要依据其经济实力,立宪派或改良派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通过和平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属于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但是,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改良派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且两个派别都有相同的社会基础。所以,所谓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划分,是基于他们的不同主张而不是经济实力。

三、立足时空联系,抓住关键,解构知识体系

二轮复习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知识结构关键,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其有利于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从递进教学的角度看,其突破了专题限制的时空知识结构,是对一轮复习的深化,完善了高中阶段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性、结构性和体系性。

针对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二轮复习,立足空间分析可扩展原因的广度,立足时间分析可扩展发展的深度。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裂的,针对同一个知识点,既要有空间的广度分析,也要有时间的深度分析,更要立足时空联系,抓住关键,解构知识体系。

在夹缝中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甲午战后的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始终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宽容政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技术限制、压制排挤、不平等竞争等,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征收高额税收等都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提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需求,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二轮复习应对接高考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此类试题往往考查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立足时空观念,深度理解知识结构的关键,是实现知识深度理解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