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组成的“四层”规定了高考命题的内容,可用于评价学生的素质内涵;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组成的“四翼”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要求,可用于评价学生的素养达成度。考试评价的效度与试题质量密切相关,高考真题质量最高,但其数量有限,且多用于复习备考的训练中。若要让学生接触到符合学情和考情的、高质量的试题,训练其历史学科思维,还有赖于教师扎实的选题和命题能力。

优质的原创命题应当具有追求素养立意、创设新情境、采用多种情境材料形式、融注批判性思维等特点,笔者选取几道原创选择题浅谈命题感悟,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围绕评价标准精置新情境,贯彻素养指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试评价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必备知识”的概念除了强调基础性的知识,更强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真实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知识,其指出:学科素养就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正确运用。基于《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命题必须关注新情境下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可以发现,通过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全面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有鉴于此,笔者在命题中通过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创新迁移能力。

例1.(原创)抗战时重庆的新街名称,有带有抗战时大轰炸烙印的五四路、新生路;有预祝抗战胜利的凯旋路;有体现国民政府对新生活运动宣传的大同路、建国路、中兴路;有反映三民主义信仰的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也有表现对领袖崇拜的中山路、林森路、中正路、岳军路。新街的命名体现了国民政府 (B )

A.重视规范城市布局

B.强化街道的空间政治特性

C.坚持三民主义信仰

D.重视鼓舞民众的抗战精神

例2.(原创)1943 年7 月,重庆市政会议通过法案,规定在“纪念日、国民月会、国父纪念周时,由重庆市警察局负责在‘精神堡垒’广场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蒋介石亦十分重视升降国旗仪式,多次电示重庆市市长规范升降旗仪式。这些做法 (B )

A.有利于巩固民族统一战线

B.有利于加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强化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有利于使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这两道选择题考查的都是中国近代抗战史。从近几年全国卷的考查情况看,选择题第28—31 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这两道题的材料选择及考查范围符合全国卷高考命题的方向及原则。

从材料选取上看,两题的材料均出自《抗日战争研究》2018 年1 期谭刚的《重庆城市广场政治空间的形成与抗战精神动员——以都邮街“精神堡垒”广场为中心(1937—1945)》。

从情境设置上看,例1 和例2 分别从重庆公共空间“街道”的命名和重庆公共空间广场“升国旗”的角度考查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时间:抗战时期;空间:重庆的街道和广场)的具体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即“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职能。例1,重庆新街的命名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特点,体现了国民党的政治理念和抗战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和相应的政治职能。例2,国旗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典型政治符号,升国旗、奏国歌则是政府培养国民国家观念的重要举措。全面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市民的国家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抗战大业的成败,升国旗仪式则是培养民众国家观念的重要手段。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其最终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结果。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都有赖于当时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这两道题目让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中,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彰显了“四层”中的“核心价值”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由此可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从问题和选项设置上看,两道题的材料虽出自同一篇文章,但出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例1 更多考查学生的材料综合分析能力及历史解释素养,题目难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学生如对材料缺乏综合、全面的分析,很容易错选A,C,D 项;而例2 则偏重考查家国情怀素养,难度较例1 有所降低,但A,C,D 项依据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设置,用学生熟悉的教材语言表达,作为干扰迷惑项,如果学生脱离了材料所提供的情境去解题,便很容易错选。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试内容不是简单地再现知识,而是以情境为媒介重组考试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有效情境中,组合、运用、加工知识。新材料、新情境是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通向必备知识的媒介,教师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及命题中,多关注历史学科学术研究热点及前沿,多阅读、积累新材料,在命题中加以运用。

二、通过图片、表格等多样的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黄牧航指出:“在一定程度上,素养可以被看作知识、能力和情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提倡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教育,搞清楚学生在什幺情境下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不同的现实情境中如何正确地运用知识和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教育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多样的情境材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其发挥出真实水平。

例3.(原创)在景德镇的瓷器上,常有描绘性的场景。下图这件明朝器物上画的是李寡妇保持贞节的历史故事:一个男店主在店中摸了她的手,却不想让正在服丧的她和她的儿子在他的店中居住,于是,她将被男店主摸过的手砍掉了。此图从本质上反映了 (C )

A.妇女地位低下

B.政府教导有方

C.理学影响深远

D.世风每况愈下

例4.(原创)1956 年9 月,中共八大召开。针对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的问题,中共领导人在大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根据以下材料可知,中共领导人旨在 (B )

A.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C.减轻“左”倾错误造成的影响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卷的题型不难发现,图片类、表格类题型是全国卷的必考题型。与文字类题型相比,以图片、表格作为情境材料形式命制的试题,具有图文并茂、丰富有趣等特点,更能考查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图表的使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例3 中,通过图片展示了一位寡妇保持贞节的情境——自己将被男店主摸过的手砍掉的画面。细节的描绘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对图片的兴趣。这个画面是呈现在畅销的景德镇瓷器上的,利用时空观念,抓住时代背景“明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理学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故可推出答案为C 项。在问题设计上,题目的问题是“本质上”,如果学生未抓住这一关键词,未能透过材料中的现象看到本质,便很容易错选A 或D 项。

例4 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中共领导人在中共八大的部分发言,利于学生进行纵横对比,找到发言内容的差异与共性,从而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在问题设计上,题目问的是“中共领导人旨在”,考查的是“共性”,即共同的目的。从中共领导人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中共八大对“计划与市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共领导人都认为,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领导下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主体的补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在内容的选择和命题立意上,本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考查落实“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中共领导人所做的努力与实践,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激励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选项设置上,A,C,D项使用了学生熟悉的教材知识,如“计划经济”“‘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再利用“时空错位”“似是而非”“程度失当”等陷阱设置干扰迷惑项,如果学生的时空观念不强,对历史知识体系把握不到位,便很容易错选。

在命题中,情境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其呈现的方式也同样值得仔细推敲。使用图片、表格等多元化的情境材料呈现形式有利于提升历史试题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中,应多积累丰富而新颖的图表素材,在教学与命题中加以运用。

三、通过对比,“反拨”命题,使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新情境,完善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其中的“深度学习”“问题意识”“证据意识”都要求在素养立意下渗透批判性思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四层”中的“学科素养”要求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四层”中的“关键能力”要求考查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试题越来越多。有鉴于此,在平时的命题中,教师应更多关注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例5.(原创)1947 年2 月17 日,“美国之音”开始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俄语广播,不久,美国国会拨专款在苏联及其卫星国周围设立大功率的广播信号发射装置,号称“环形计划”。苏联很快做出反应,对“美国之音”俄语节目进行技术干扰。材料表明 (D )

A.美国欲用广播控制苏联

B.苏联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C.广播成为政治渗透的手段

D.美苏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例6.(2020· 全 国 卷Ⅱ·35)1958 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C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例5紧紧围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展开,在“学科素养”方面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如1947年、苏联和东欧国家、美国)、史料实证(如“美国之音”进行俄语广播、美国实施“环形计划”、苏联进行技术干扰)等学科核心素养;在“关键能力”方面考查了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在“必备知识”方面考查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美苏对抗”)。

与2020 年全国卷Ⅱ第35 题相比,这两道题在内容上有很高的相似度,都是考查同一历史阶段“美苏冷战”的史实。根据黄牧航构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情境活动”三位一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三维模型,他把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确定为四点:历史知识获取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表述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通过对比可发现,在命题立意上,2020 年高考题立意更高,考查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更全、更广,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20 世纪40 —50 年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这道高考题的立意在于,它不仅关注到了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对抗,还看到这个阶段美苏两国的交流与缓和。这道题特别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也启迪笔者在平时的原创命题中,应多留意、精选具有冲突性的情境材料,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不过,笔者认为,该题C 项的设置有一些瑕疵,本题的问题是“这表明”,即“材料表明”,但材料只体现了美苏关系缓和的一面,并没有体现对抗的内容,选项表述似乎不够严谨。

高考对于基础教育具有“反拨”作用,分析、对比高考试题有利于反思、指导教学和完善原创试题的命制。在试题命制中,教师应多尝试使用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新情境材料,完善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应多研究和熟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应深化对“一核四层四翼”的解读,以更好地指导原创试题的命制。黄牧航指出:“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处于统领位置,是命制每道题目时都必须遵循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测评模型的两大维度,是学生学业水平测量的重要内容。”在原创试题的命制中,应紧紧围绕这一测评标准,明确“四层”考查内容,落实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考查。在试题命制中,教师应做到追求素养立意、创设新情境、采用丰富多样的情境材料呈现形式、选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新情境材料、融注批判性思维等,使原创试题不断向高考真题接近,从而“反拨”教学,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