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董海森

2021 年山东省新高考试卷第16 题通过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原始史料和邓小南的着作来创设学术情境,选取“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黄泛区示意图”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设问为“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立都的利弊”。要求学生能够获取、鉴别、筛选情境信息,找出其中蕴含的矛盾,发现新问题,进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多维度地认识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历史思维方式进行优化或重构,最终呈现出个性化的思维成果。包括本题在内的2021 年山东卷中,许多试题都加大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窥一斑而见全豹,高考试题设计重点考查思维能力,最终指向问题解决。在思维三元理论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一、思维三元理论下的学生特征分析

思维是教学的核心,在互联网时代下,知识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取,但良好思维品质的习得却孕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认为,思维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绝大多数人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都不均衡,个体智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种思维模式的组合比例上。有的学生高中三年成绩一直很好,高考时却发挥“失常”。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一般,高考时却能“超水平”发挥。分析他们的思维特征,发现前者分析性思维较强,而后者在创造性思维或实用性思维上表现更佳。喜好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其表现特征也不相同。见表1。

表1 喜好不同思维模式学生特征

斯滕伯格认为,“我们教育系统的缺陷之一,就是课堂和测验只重视分析性思维一种形式。”然而,这三种思维模式同等重要,没有哪一个能够替代其他两种。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培养出同时具备三种思维品质的综合性人才。新高考试题以素养立意为主导,重在考查创新性与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一轮复习阶段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协调与平衡分析性、创造性、实用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二、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简论

课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下面举出三种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及应用实例。

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师生间几乎不存在互动,教师偶尔会提出不需过多思考即可回答的问题,且学生之间也不存在互动,这种策略有利于分析性思维者。

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向学生抛出大量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史实。而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大致上是“对”“好”“是”“错”之类的话语体系。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频繁,但这种互动也有一定的局限,即通常不会对相关的问题刨根问底,学生之间几乎也没有交流,这种策略对分析思维者也比较有利。

第三种策略即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这种策略鼓励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师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起相应的讨论。通常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反馈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在讨论、分析、推理、质疑、论证等思维活动中获取证据、探明事实、理解意义、提升思维品质,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学生间的互动也更多,这种策略对培养三种不同思维型的学生都有益处。

三、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教学撷萃

由表2 可知,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对学生思维全面发展更为有益。该策略的特征是对话,即师生间、生生间存在大量的互动。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乐于评论学生的答案,进而激发学生思维。

例.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课堂对话教学

教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 000 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提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学生划分材料层次,提取有效信息,逐一概括为:“①华夏族以黄河流域的居民为主体,吸收其他民族形成;②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结合,共同开发中华大地;③华夏族吸收其他民族,最后形成人口规模庞大的汉族。”

教师:“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过诸多措施,按照表3 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该表。(只填写字母)”

表3

A 为安西都护府;B 为北击匈奴;C 为宋辽夏金政权对峙;D 为岁贡;E 为榷场;F 为澎湖巡检司;G 为昭君出塞;H 为开通丝绸之路;I 为宣政院;J 为行都指挥使司;K 为文成公主进藏。

问题一出,课堂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学生忙于从教材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马上与其他人讨论,也有的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积极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学生上台展示成果。如表4。

表4

民族交融是具体的、生动的:

图《元晖墓志铭》拓片(局部)

设问:“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纷纷派代表发表组内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元晖墓志铭》属于文献史料。

组1:“墓志铭用汉文书写,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统一说汉语。”

组2:“‘河南洛阳人’可以印证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贵族籍贯一律改为洛阳。”

组3:“元晖的名字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组4:“墓志铭中‘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谥曰文宪公’可以印证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组5:“‘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制度。”

师:“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同时,汉族也学习少数民族。请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组6:“我们现在享用的美味佳肴,如奶酪等都源于少数民族的创造。”

师:“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什幺特点?”

组7:“民族交融是双向的,胡汉互化,以汉化为主。互相学习,学习方式多样。”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点拨、评价学生的答案,仔细观察、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与特长。

教师整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史实如表5,设计一道开放性试题。

表5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围绕“中华民族形成”这一主题提炼不同论题,逐渐升华认识,认同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的观点。学生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其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选择适当教学策略的考虑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每种策略都应有一席之地,不是所有的教学策略都必须采用对话策略。什幺是最佳的教学策略?这要看教师在特定情况下的教学目标是什幺。如果学生对课时主题一无所知,教师用照本宣科策略最适合传达新信息。如果教师要考查新学到的知识,最好用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这种策略能够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一般说来,对话策略更适合发展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和课堂讨论。

笔者不赞成在教学里只用一种策略,教师所采用的策略应是这些策略交织组合而成的。一方面,学生需要接触多种策略才能形成多种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只用一种策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即使教师运用的是照本宣科的策略,但某些地方如需要进行深入讲解,教师也需要问一些以事实为基础的问题。即使在对话策略下,教师也需要用其他策略适时地启发学生、澄清疑难。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提高思维技能。”这正是适应新高考、落实“学习中心课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