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杨崇广 王 珍

(作者单位:安徽省泗县一中)

原创新题集萃

题目一 暴雨中心分布及其影响

2016年5—8月,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下图是5—8月暴雨范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5—8月暴雨中心范围移动规律。

(2)说明暴雨中心范围推移规律对农业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3)说出7月出现两个暴雨中心的原因。

(4)分析2016年武汉市涝渍严重的原因,请你为武汉市提几条应对的措施。(至少三条)

【解析】第(1)题,该题可从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两大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影响”应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就农业种植业来说,从农作物的产量、收割、播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7月份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中心,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有关;而出现在台湾和福建沿海的暴雨与此时形成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有关,可能是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影响了我国东南沿海,带来了暴雨。第(4)题,城市涝渍严重的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分析,措施应从“防”和“治”两大方面说明。

【参考答案】(1)自南向北推移;5—7月推移速度慢,7—8月推移速度较快。

(2)不利影响:暴雨中心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过长,使南方降水偏多,且降水强度大,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不利于作物收割,造成农作物受淹、减产,甚至绝收;而北方地区降水时间晚,干旱严重,也会造成夏粮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同时,干旱影响了秋季作物的播种。

有利影响:6,7月份正是北方小麦成熟收割季节,多晴朗天气,有利于小麦的收割。

(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中心是由于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而形成的;台湾、福建沿海的暴雨中心是由于受台风影响而形成的。

(4)原因:2016年6,7月份长江中上游出现持续性的暴雨,降水量大、强度大;地处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市化速度快,水泥地面面积迅速扩大,地表径流容易快速向城市低洼处汇集;城市下水道设计、建设不科学。

措施: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等排水设施;增加城市绿地;城市街道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砖。

【命题依据】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统计。

【审题关键】第(1)题,“规律”要从两方面描述:一是移动的空间方向;二是移动的速度快慢。第(2)题,“种植业生产”包括收获与播种。第(3)题,两个暴雨中心可能对应的天气系统。第(4)题,包括原因和措施两个方面。

题目二 运城盐湖探秘——地质作用与城市

材料一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故被誉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盐湖底部有深达6 000米的不同类型的盐层,它是海水化学盐类沉积的结果。

材料二 食盐是关系人们生活的最基本资源,尤其是在古代,食盐是由政府垄断经营,不得私营,运城盐业开采给古代的运城带来大量的财富。过去,人们在盐湖边上“捞”盐,清朝时期西部黄河大决口,冲垮所有堤坝,泥沙淤积盐湖,人们采用打井的方式,从井下打取“卤水”,制作食盐,使运城的经济繁荣再次延续100多年。

材料三 运城历史古迹丰富,盐湖的黑泥、池盐、温泉对医学养生极为有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下图为运城盐湖位置示意图。

(1)根据图文资料,归纳说明盐湖的成因。

(2)简析古运城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

(3)分析夏季东南风对盐湖产盐量的影响过程。

(4)推测在盐湖西部修筑大量堤坝的目的是什幺?分析堤坝主要分布在盐湖西部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可知盐湖形成与构造运动有关,即与内力作用有关,从图中信息“断层线”可知是断裂下陷而成的。第(2)题,从资源、位置、交通等方面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注意地理思维的展开过程:东南风—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湖面平坦开阔—摩擦力小—风速大—利于水体蒸发—产盐量增加。第(4)题,主要考查知识思路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降水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地表径流汇入—盐湖盐度降低—产盐量减少”。

【参考答案】(1)由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并发生差异性的升降,周边山地相对上升,而盐湖区域相对下降,地势变低、形成湖盆;海水入侵,形成盐湖。

(2)地处古代中原腹地,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靠近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产食盐,对食盐的控制与管理使其位置十分重要;远离海洋食盐产地,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古代时期,运城对外交通便利。

(3)盐湖地处中条山西侧,是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地带;东南风翻越中条山,做下沉运动,温度升高,产生焚风效应;经过盐湖宽阔平坦的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加大,加快湖面水体的蒸发,有利于盐湖盐分的析出,使盐湖产盐量在增加。

(4)目的:阻挡盐湖西部的地表水进入盐湖,防止盐湖盐度降低,进而导致产盐量的减少。

原因:夏季盛行东南风,盐湖东部的中条山,其西坡是背风坡,降水少,进入盐湖地表水极少;而盐湖西侧山地的东坡是迎风坡,降水多,地表水径流量大。

【命题依据】“古城探秘”之“运城”

【审题关键】第(1)题,关键文字信息及图中断层线;第(2)题,关键词“古运城”“兴起”,即古代城市产生的因素;第(3)题,关键信息获取在于读图,盐湖西侧山地为东南风迎风坡,隐藏的信息是位于东部季风区;第(4)题,关键是隐藏的信息地表径流“客水”会降低盐湖的盐度,降低产盐量。

题目三 秦岭栈道——交通线区位

材料一 栈道是指修在悬崖崖壁上的道路,秦岭大山中的古栈道闻名全国。

材料二 秦岭十分高大,阻断了南北交通,古代人们发现,“有谷必有水,遇水必有源,源头必相通”,只要沿着源头走,一定能够穿过高大的秦岭。“沿溪(或沿河)开道”是古人在山区的开道的原则。

材料三 古人在山区“沿溪开道”时发现,河谷有宽谷、有峡谷,在峡谷地段河流两侧往往是陡崖,小路如何经过陡崖呢?采用什幺方式呢?那就是栈道。因而,古代在山区修建道路,又有了“陡峻盘旋,险绝而栈”的原则。

材料四 栈道是如何修建的?在陡崖的石壁上,凿石打孔,置入木桩或石桩,在木桩上架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车马。栈道修建时,多设有二层或三层木桩,甚至更多层。如下图所示,该处栈道的木桩多达四层。下图为秦岭栈道的景观图。

(1)说明图中秦岭南、北两侧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2)说明古人“沿溪开道”的地理原因是什幺?

(3)说明古代在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中“陡峻盘旋”的意思是什幺?其地理原因是什幺?

(4)分析设置多层木桩的作用是什幺?

【解析】第(1)题,河流水文特征从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比较。第(2)题,主要思路是从地理的角度思考沿河岸修筑道路有何好处。第(3)题,主要思路是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道路在陡坡盘旋而上的好处。第(4)题,从提高运输量和安全稳固性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1)

水文特征的差异北侧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南侧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沿溪开道”即沿着河流修筑道路,道路大致沿着等高线延伸,坡度小,车马行走方便,且工程难度小。

(3)“陡峻盘旋”的意思为遇到陡峻的山地,要盘旋而上,这样道路呈“之”字形弯曲、延伸。路线加长,坡度变小,车马容易行走,翻越大山。

(4)可以将重量分解到不同层次的不同木桩上,以加大栈桥的承重量,利于车马人流通行,提高交通量;增加栈桥的安全稳固性。

【命题依据】《地理中国》——秦岭栈道

【审题关键】第(1)题,审题关键在秦岭的地理意义;第(2)题关键在“沿溪开道”中“沿”的含义与好处;第(3)题关键在于“陡峻盘旋”中的“盘旋”与地理上“之”字形弯曲的对接;第(4)题关键在看图获取“分层”的好处。

题目四 甜玉米的种植与乳畜业的发展

材料一 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上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力水平高、营养丰富,疏松通气、能蓄易排,近于中性,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种植最为适宜。玉米生长发育快,需肥较多,对氮、磷、钾的吸收尤甚。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 玉米是喜温、喜光的作物,在强光照下,玉米光合作用生产率高。

材料二 读江淮之间某地示意图。

材料三 该地过去一直在丘陵坡地上种植普通玉米,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不高,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近年,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引导下,改种引进品种“青贮甜玉米”,饲养奶牛,人均收入增加了好几倍。

(1)评价该地种植玉米的自然因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该地农民改种“青贮甜玉米”市场因素。

(3)与种植普通玉米相比较,种植“青贮甜玉米”、饲养奶牛,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

(4)为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人建议应该大规模发展乳畜产品加工业,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分析玉米种植自然因素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大方面考虑,“评价”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第(2)题,大体思路是:种植普通玉米,经济收益低,市场需求量小;种植青贮甜玉米,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第(3)题,从农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分析,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4)题,从发展加工业的优势或劣势方面加以论证、说明。

【参考答案】(1)有利因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山地、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排水条件好;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不利因素: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耕作;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

(2)普通玉米市场价格低;种植青贮甜玉米,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畜产品需求增加。

(3)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经济收益;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劳动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可以减少荒地开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保持水土,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赞成。理由:当地乳牛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乳畜产品加工业有了丰富的原料;发展加工业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不赞成。理由:当地乳畜产品数量有限,大规模发展乳畜产品加工业,原料不足;地处大别山区,交通不便;离大中城市较远,市场狭小;技术、品牌等不足,对外竞争力弱。

【命题依据】《安徽日报》“经济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泗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