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周 旸

地理教科书是教与学的重要材料,教科书中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然而在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教科书中部分案例的选取明显滞后于现实,容易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应不断扩大视野,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地选取教学案例应用于地理教学。本文选取三个常见的案例及相关试题,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广大师生能积极关注时事,完善教学。

案例一:珠江三角洲与基塘农业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在文后的活动部分呈现了珠三角基塘农业相关材料。教科书编写者意在突出珠三角地区基塘农业的地位。而现如今,昔日的基塘农业已不多见了。教学中部分老师仍将基塘农业作为混合农业的典型代表之一,显然有些不妥。

珠三角地区因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水热充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和饮食习惯等社会经济因素,当地人因地制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蔗栽树,发展了具有珠三角特色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如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等。1992年,珠三角的基塘农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区域农业开发的典型范例。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也大部分变成了建设用地。加之因管理不善,塘泥长期得不到清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工农业污水排放使得水质受污染,最后致使鱼塘大大减产,基塘农业的用地空间也在不断萎缩。

【典型试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1.D 2.D 3.A

【试题分析】本题组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珠三角地区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后,湿地面积减少,蒸发量减少,大气中的湿度降低,比热容减小,故气温变率增大,因此D正确,A,B错误。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使得地表建筑物增多,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故C错误。2.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花卉和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D正确。3.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业机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因此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故A正确。

案例二:纽芬兰渔场

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活动部分,要求学生在图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并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教科书编写者此举的目的便是强调纽芬兰渔场的重要性。但笔者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后证实,纽芬兰渔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废弃了。而教科书和部分教师的知识未能实时更新,仍将其作为重要渔场加以讲解,很显然没能与时俱进。

纽芬兰渔场曾是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而成。十六世纪初,英格兰国王派遣两艘帆船出海探险,他们来到纽芬兰海域时发现这里的鳕鱼数量丰富至极,从此该区就以“踏着水中鳕鱼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闻名于世。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许多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并利用先进的电子科技、声呐技术和大型冷冻设备进行捕鱼,渔场便遭遇了空前的灾难。这些专门制造的渔船不受天气影响,全天作业。最终,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鳕鱼数量急剧下降至历史最低点。相关部门虽然颁布了禁渔令,但仍然无法挽救这一事实。更意想不到的是,鳕鱼的基因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生长方式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此种形势下,当地政府不得不关闭渔场。从发现到废弃不过500年,辉煌一时的纽芬兰渔场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1)分析曾经有“踩着鳕鱼脊背就可上岸”现象的原因。

(2)分析甲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答案】(1)浅海区域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寒暖流交汇处,营养物质丰富。有大河注入海洋,带来丰富饵料;历史上捕捞技术有限,渔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2)纬度较高,气温低;水温低,港口易封冻;受盛行西风影响,风浪大,阴雨天气多;靠近格陵兰岛,冬季多浮冰;寒暖流交汇处,海雾多。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鱼类资源丰富的原因。鳕鱼资源丰富,主要从浮游生物生长条件、营养物质、饵料数量和人类活动等角度思考。在浅海区域,光照条件较深海区域好,水温适宜,浮游生物多。地处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鱼类繁殖。大河入海会带来丰富的饵料。历史上捕捞技术落后,水平低、人类活动对渔场影响小。

(2)渔场冬季渔业生产要从气温、水温、天气状况和浮冰等角度思考。该区位于50°N~60°N之间,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水易结冰,港口易封冻。冬季受西风影响,风浪大,多阴雨天气。海冰溶化后,浮冰多,不利于航行。在寒暖流交汇地带,海雾较多。

案例三:潘帕斯草原与大牧场放牧业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呈现了潘帕斯草原牧场的图片,事实上,今天的潘帕斯草原放牧业已远不如当年了,教学中若仍将其作为典型的案例,很明显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长久以来,潘帕斯草原因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成为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阿根廷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牛肉出口国。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昔日的潘帕斯草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很多牧场相继转向种植业,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全部耕地的64%。全球粮食价格的飙升,使得种植大豆比养牛能获得更多利润,牧民们纷纷放弃养牛转向种植大豆。2017年,阿根廷的大豆年产量预计将达到5 400万吨。昔日的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也因此悄然的退出历史舞台。

直至1976年,法庭才决定正式开庭,经重重筛选,留下了5位都自称为赵碧琰的女子。她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泰国和北京。

【典型试题】

1.(2012年上海卷)(节选)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着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

(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着名牧区的有利条件。

【答案】(1)位置特征: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有利于与邻国的交往与合作;海岸线长,有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

(2)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培育优良牧种;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畜产品远销国外。

【试题分析】(1)描述地理位置特征要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角度回答。从所给的简图中看清图例中各个邻国的序号、名称和在图中的位置,同时调动已有知识回顾南美洲的地形图和政区图等。其意义可结合这两方面的特点分析各自带来的影响。经过以上分析即可以得出答案。

(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和土壤等。由所给信息可知潘帕斯草原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适宜,夏季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呈现出一定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适宜牧草生长;土壤肥沃;牧草茂盛。人文方面则包括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要结合材料逐一分析。

2.(2016年江西高三新课标冲刺卷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潘帕斯”源于印第安丘克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是南美洲比较独特的一种植被类型。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其中66.3万平方千米在阿根廷境内。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潘帕斯草原的草场面积不断萎缩。

材料二阿根廷的南北纬度跨度很大,从南纬22°到55°。阿根廷是国际蜂蜜第一大出口国,每年出口量达10万吨以上。养蜂业遍布全国,南部较少,其中潘帕斯草原集中了超过全国80%的蜂群。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养蜂业取蜜时间一般为12月—次年1月。

说明潘帕斯草原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对养蜂业的影响。

【答案】农业结构调整;滥垦草原,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草场被破坏后,蜂群失去蜜源,产量减少;外汇收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