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邓士木

考场取分最终是看临门一脚的审题、答题、书写,其各个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得分。本文从考生常出现的易错问题出发,分析错因,给出对策,以期提高复习效率,达到精准提分之目的。

易错点1审题抓不住命题意图和关键词

【典例】下图中R地为我国内陆某地,大气运动夏季主要受局地温差影响,冬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全年多大风,风力发电产业发达。读图回答1,2题。

1.R地的风向

( )

A.夏季为西北风 B.冬季为东南风

C.夏季为东南风 D.冬夏季节相反

2.影响R地多大风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 B.局部温差

C.地形 D.植被差异

【解析】审题就是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大气运动在不同季节对局部地区的影响。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大气运动夏季主要受局地温差影响,冬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R地东侧为沙漠,升温较快,气温较高,形成低压,风从西向东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北风;冬季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我国大陆盛行西北季风,R地冬夏季节风向相同。该题容易误选D,原因是审题没有抓住“大气运动夏季主要受局地温差影响”这个前提,不能进一步利用图中地面性质(有无沙漠)推测局部温差。

第2题,读图可知,R地位于我国西北部,从等高线数值和延伸方向显示的地形来看,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受狭管效应影响,多大风。本题容易误选A,原因是审题抓不住命题意图和关键词“多大风”,只通过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结合材料“冬季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直接将西北季风嫁接为“多大风”。

【答案】1.A 2.C

【应对策略】试题命题意图的把握要从考查的内容和考查形式入手,注意材料的呈现方式和设问形式。文字材料+图像材料的呈现方式,意图往往是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包括读图能力)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能力。关键词即是材料和问题的“眼”,通过它能看出试题的核心内容和考查意图。

对于选择题,要明确选择的主要内容、方式、要求。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主导”“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

对于非选择题,审题抓住命题意图和关键词的重点在于明确设问的指向与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词语,把握好答题的角度和层次。如常见“词语”的答题要求有:

描述: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述,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有利+不利。

分析:要较详细解释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原因。

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所以A比B……

意义: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他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他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判断: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变化: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等关系。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等。

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易错点2地理原理分析不清

【典例】如图为我国江南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自西向东沿甲到乙线路进行野外考察,依次记录了6个观测点岩层新老(代号P-Q-S由老到新)。据此,完成3,4题。

3.沿甲到乙对途中的描述可信的是

( )

A.先经过山脊再经过山谷

B.沿线可见茶树布满层层梯田

C.S考察点是该区域海拔最高的地点

D.沿线相对高度最大可达150米

4.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M处岩层物质容易被侵蚀

②M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③N处容易发生泥石流

④N处地下有丰富的石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和运用,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N位于山谷,M位于山脊,沿甲到乙先经过山谷再经过山脊,A错;我国江南山区,坡度不大的地方适合开垦梯田种植茶树,B选项可信;海拔最高处在S附近,不能确定S考察点海拔最高,其数值大于600米,小于650米,C错;沿线海拔最低的地点大于500米,小于550米,海拔最高的地点大于600米,小于650米,计算可得相对高度最大应该小于150米,D错。本题充分利用了等高线图的基本原理。

第4题,主要考查等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和运用。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N为背斜,M为向斜,结合等高线判断N为背斜谷,M为向斜山。M处顶部受挤压,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①错;M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②对;N处岩层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加上位于山谷,江南夏季降水多,容易引发泥石流,③对;N为背斜,仅从地质构造为储藏石油提供了条件,但无法判断N处有石油生成,④错。本题如果没有掌握地质构造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及地质构造的意义,就不能正确判断储水储油构造。

【答案】3.B 4.C

【应对策略】解答地理原理类试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复习时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中,主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求如下表:

人文地理事物与原理也有很多,如城市发展及功能变化,农业、工业、交通区位,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等,牢固掌握这些基本的原理是解答人文地理试题的基础。

2.掌握地理原理规律的方法

(1)善于归纳。例如等值线图的判读:若是等温线图,首先判断南北半球是解题关键,如果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为北半球,反之则为南半球;然后按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冷暖;分析成因若因海陆差异形成必须考虑季节,若因洋流形成必须考虑寒暖流,还可能受地形因素影响形成等。

(2)思维建模。例如工业区位分析模型的建立,先宏观思维模型(左图),然后微观思维模型(右图):

易错点3新概念、新情境理解错误

【典例】气雾栽培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将作物悬挂在一个密闭的栽培装置(槽、箱或床)中,根系裸露在栽培装置内部,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喷射到根系的表面(如下图)。根据材料完成5~7题。

5.相对于水培(将植物根系直接浸在营养液中),气雾栽培主要改良的是

(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养分状况 D.透气状况

6.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采用气雾栽培的优势有

( )

①节水、节肥 ②减少投入

③减少病虫害 ④提高产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看,下列地区中最适宜推广该技术的是

( )

A.极地寒冷地区 B.人口密集的岛屿

C.青藏高寒地区 D.人烟稀少的沙漠

【解析】本组试题通过气雾栽培新概念、新情景设置试题,考查新型农业技术的作用和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第5题,相对于将植物根系直接浸在营养液中的水培,气雾栽培是将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喷射到根系的表面,根系裸露在空气中,是气生根,吸收养分速度更快,主要改良的是透气状况,使根部吸收养分,D对。气雾栽培的光照、热量条件与水培相似,A、B错;水培将植物根系直接浸在营养液中,养分比气雾栽培丰富,C错。本题如果不读懂气雾栽培和水培的做法,容易误选C。

第6题,与传统的土壤栽培相比,采用气雾栽培的植物吸收养分速度更快,且减少浪费,优势有节水、节肥,①对。营养液雾化设备会增加投入,②错。根悬在空气中,减免了基质对病虫的滋生与传播感染,减少病虫害,③对。气雾栽培加快了植物生长速度,提高作物产量,④对。所以,D对,A,B,C错。

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栽培方式节水节肥,产量大。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看,最适宜推广该技术的是人口密集的岛屿,岛屿上地表水短缺,人口多,水资源需求量大,需要发展节水农业,B对。极地寒冷地区、青藏高寒地区、人烟稀少的沙漠虽然水资源少,但人口稀少,水资源需求量也小,供需矛盾小。A,C,D错。有很多考生以为沙漠缺水,需要推广气雾栽培技术,容易错选D。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题干的要求“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看”,只注意了“供”,忽视了“需”,沙漠虽然水资源少,但人口稀少,水资源需求量也小,供需矛盾小。

【答案】5.D 6.D 7.B

【应对策略】解答新概念、新情境试题必须做到两个方面:

1.读懂、弄通新概念、新情境的含义。新概念、新情境是考生未见过的,往往是随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必须读懂、弄通新概念、新情境的含义,内化新知,抓住核心点,灵活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如本题“气雾栽培”是一项新型农业技术,通过读文字材料、读图像材料,要能提炼出其核心作用:节水、节肥。

2.针对设置的问题,结合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题干出现的新概念、新情境既是设置问题的铺垫,也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因此解题要根据考查的问题,对接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如本组题第5、6题涉及农业区位及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对比分析;第7题要迁移相关区域知识,发挥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易错点4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不足

【典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国为北欧的发达国家,工业较为先进,是世界重要的渔业生产国,具有十分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沿海地区良港众多。该国的渔业生产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该国具有非常完善的产出-加工-销售体系,其绝大部分的渔产品都销往世界各地。下图为M国区域位置示意图。

(1)分析M国沿岸良港众多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M国渔业捕捞过程中不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M国渔业产品外销的优势条件。

分析:本题以M国地理位置示意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港口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国位于北欧,纬度大部分在60度以北,临海国家,海岸线漫长,沿岸良港众多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港口的区——水域条件分析。第(2)题,从材料中获知看M国渔业资源丰富,渔业捕捞过程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可以从风高浪急、多气旋活动、多海雾等方面回答。第(3)题,从文字材料中获知M国渔业资源丰富,且“具有十分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工业较为先进”,渔产品外销的优势条件,可以从生产条件及产品质量、交通、市场等方面回答。

【答案】(1)该国纬度高,位于山脉西侧冰川发育,历史上冰川侵蚀形成众多幽深的峡湾;峡湾避风、海水深;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部分海域不会封冻,因而良港众多。

(2)地处西风带,风高浪急;多气旋活动,阴雨天气多;北大西洋暖流上空,多海雾,不利于船只航行;纬度高,冬季白昼时间短,冬季漫长气候较为寒冷。

(3)该国工业发达,有非常完善的产出—加工—销售体系,产品质量好;沿岸海运条件十分便利;临近欧洲和北美,运输距离近,市场广阔。

【应对策略】所谓信息,即试卷中出现的文字材料、图像材料、设置的问题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审题能力,即考生通过情境材料和设问发现、收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和命题意图,为解题做准备。高考试题地理信息的载体各不相同,获取解读地理信息具体方法如下:

(1)获取信息要全面,做到不疏忽不遗漏。对试题要坚持“三审”

一审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表材料,尤其图表材料中的图名、图例、注记、数据、说明性文字等不能疏漏。如,该题材料的隐含信息较多,如果读不出较高的纬度位置,进一步确定该国受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以及洋流的影响等信息就不能准确回答良港众多形成的自然原因(冰川发育使峡湾多、大部分海域不会封冻);答不出渔业捕捞过程中不利的自然条件(风高浪急、多气旋活动、多海雾)。

二审设问,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确定考查的内容是什幺,需要调动哪些相关地理知识,特别注意设问中关于问题内容的中心词语以及说明、分析、简述等答题指令词语,确定答题要求。如,从设问审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港口、农业、工业区位等内容,设问的指令词有“分析”“简述”,限定词有“自然”原因、“自然”条件、“优势”条件等。

三审赋分,即从每一小问所赋予的分数上确定答题要点数量,便于书写“踩点”。如本题从赋分判断每个要点2分。

(2)注意获取信息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