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所以说,深度学习是一种把知识学习与经验的拓展、思维的发展、情感价值的建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整合起来的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

分析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考查考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内容相对较多。特别关注在新的情境下,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应当强化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深度学习基本定义,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应当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入解读知识要点,熟悉区域地理特点,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提升复习效果。

一、构建知识框架

一轮复习中,应当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了对学生要进行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综合思维的培养实质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对地理事象进行全面、系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通过高考考生的地理试题分析,发现考生在分析地理事象成因时,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忘记一些因素,从而失分。在平时练习中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学生说忘记答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对地理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对于地理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可以运用知识框架法或思维导图法。知识框架法在大多数教学辅导书中都有,通过学生理解和反复记忆能够熟悉;而思维导图法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了解和实际操作,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最简单的知识框架法可以简单为看一本书的目录,进一步梳理就可以形成知识框架。下面以图1工业生产为例来说明。

图1

图1中知识框架的构建应当是三个角度,即工业区位、工业地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区位条件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

在这个框架里面有核心知识和典型案例。核心知识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主要因素和产业转移。要明确工业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同时要明确这些因素哪些是最核心因素,工业与农业的区位核心因素差异性较大。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企业生产就要获利,除了国家战略方面需求外,它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利益,也就是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工业区位选择、工业聚集与分散或产业转移的判断标准就是工业企业是否赢利,从而调整企业的战略步骤。构建框架结构后就可以明确这一部分知识的重点内容,同时把握住框架中的核心要素,准确解读工业问题考查方向。

除了构建总的知识框架外,还要对一些细微知识点进行适度的挖掘。

二、深挖知识要点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对于核心知识要点,不只是要求记清楚,还要理解这些内容的含义。例如,在复习水循环中的下渗,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应当深入挖掘。下渗对于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下渗一般与植被覆盖程度、岩石特性、温度、降水、坡度、流速以及城市等有关。植被覆盖度高,有利于雨水下渗;植被覆盖度低,由于水的张力作用,雨水下渗较少。不同的岩石对于雨水下渗也不一样,如喀斯特地貌很容易渗水,而花岗岩地貌区域下渗不易。当气温低于0 ℃时,土壤表层易结冰,地表水不易下渗。降水强弱对下渗有影响,降水强度大,时间短,不易下渗;降水强度弱,持续时间长,利于下渗。地表坡度大,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坡度小,地表水易下渗。城市街道、建筑物、生活垃圾的堆积等,造成地表水不易下渗。若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易形成内涝现象。

通过深度挖掘核心知识要点,有利于对不同情境下的类似案例进行准确分析和解答。

再如工业生产复习中,可以对主要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从以下方面分析,如图2。

图2

在上面的工业区位因素中,对于所有的因素分析主要是从有利角度来说明。而在实际工业生产布局过程中,不可能都是有利因素。例如,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布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劳动力廉价,工人工资低,因此企业获得利益高。但如果该企业布局在发达国家,工人工资成本高,企业利润低,甚至会出现企业被迫搬迁。还有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就一定适合劳动力密集型布局呢?例如,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搬迁。但没过几年,发现迁往东南亚地区的不少企业又搬回国内,除了当地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外,发现劳动力素质制约了企业发展,工人与国内工人在素质方面差异太大,而无法按时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被迫迁移。

三、强化区域认知

高考地理试题强调对考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高考地理试题的载体是区域,对区域的认知程度,影响考生对地理事象的解读能力,例如,区域的纬度、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对区域的认知,需要地理原理来解释其地理事象,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所以区域认知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区域体现了地理原理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即有大尺度范围的,也有小尺度范围的。因此在一轮复习时注重强化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将地理原理解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解读该区域地理事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2019年全国卷Ⅱ第36题对考生区域认知能力要求较高。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图3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图3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解读试题】

1.区域普遍性和尺度性考查

第(1)问中从大尺度角度来看,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联系该区域整体地形特点,可以得出宾川县的地形特征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宾川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山间盆地等地势低平处,由于高山面积广、河谷面积狭小,所以宾川县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数量少。另外还可以从小尺度范围的宾川县海拔状况来判断,如东北部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2 000米以上,大多数位于河谷地带。

2.区域特殊性考查

第(2)问和第(3)问都属于区域特殊性考查。宾川县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地形地势变化,即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因此该地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干热风效应,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由于该地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干热,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有机质积累,水果品质高。加上宾川县纬度在26°N左右(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纬度低,全年气温高,生长期长,热量条件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生长。

3.可持续发展理念考查

对于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明确方向,形成要点化。一般情况下主要从种植业的优势、政策、品牌、知名度、深度加工以及发展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角度分析即可。

四、精挑高考试题

在一轮复习中,不少老师直接使用近几年的高考原题给学生进行练习,让不少考生慢慢觉得地理学科难学,产生畏惧感。高考试题一般是高三学习一年后,检验考生学习效果的试题,因此不仅仅是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要考查考生的心理能力。相当于跳水运动员刚刚学习跳水就开始高难度训练,最后训练效果不会太高。因此在高考试题的使用上应当精挑细选,对于高考试题可以分解使用,或者改编,让其简单化、适度化、准确化。

下面以2019年全国卷Ⅰ第36题为例来说明。

【例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4)。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图4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读试题】本组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工业布局、产品市场、产品成本、区域经济发展。该组试题是典型的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综合试题。所以在使用这些试题时,可以考虑分开使用,如第(1)问可以在复习工业区位选择时选用。学生在练习时,若遗忘的知识点是“开发早的城市地区”,说明学生忘记了澳大利亚人口和经济分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复习区域地理进行补充,也可以发散到美国和巴西的经济发展特点。

第(3)问考查发达国家企业生产成本的特点,可以在工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区内容复习结束后选用。这样让学生对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差异。

第(2)问与第(4)问可以在复习完工业后使用,同时要补充澳大利亚的一些区域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素养。还可以联系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特点,对比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