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侯莉华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联系实际设计情境,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在考查内容上与生活关联越来越密切,而且考查角度的选取也越来越微观、具体。因此,在高三备考教学的专题复习阶段,教师要科学设置微小专题内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构建体系。下面以高三复习课《水量平衡》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微小专题的教学设计。

一、选题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托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必修课程标准之一,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地理意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水量平衡”这部分内容在现行教材中虽然阐述不多,但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对它考查的力度却比较大,分值相对也较高。如:2016年全国卷Ⅲ选择题7~9题,以山地分水岭岩层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森林植被破坏和恢复情况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2017年全国卷Ⅰ选择题6~8题,以西北地区闭合流域降水与蒸发这两个气候要素为背景,考查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018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乌裕尔河和嫩江分离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成为扎龙湿地为背景,考查水量平衡;2019年全国卷Ⅰ第37题,以里海与地中海分离后里海海水盐度变化为背景,考查水量平衡;等等。因此,有必要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把“水量平衡”的内容作为一个小专题呈现给学生。

二、构建知识框架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起点,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

内容选取要尽量小切口、深挖掘、注重实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方向。对于“水量平衡”这个小专题,构建的知识体系可以围绕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三者的关系,结合盐湖或湿地的形成、洪水或干旱的成因等方面内容展开。

三、进行教学设计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贯穿始终

通过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收支状况差异的比较,明确水量平衡原理的区域差异,进而能够熟练运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通过盐湖的演变、咸海的消失,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必须依据地理原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树立人地协调观。

四、“水量平衡”小专题课例

(一)课前

教师活动:学案或微课推送“水量平衡原理”相关材料。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提出困惑。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根据学情调整完善教学流程。

(二)课中

教师活动:

环节一:概念交代、原理解读和提炼

1.概念交代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mm为单位。

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包括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发量。

径流量: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2.原理解读和提炼

(1)一条外流河流域内某一段时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蓄水变量

(2)外流区多年平均状况水量平衡方程式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3)内流区多年平均状况水量平衡方程式为:降水量=蒸发量

(4)短时期:水量收支平衡可能会被打破,环境特征发生改变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加深理解

回顾:影响蒸发量的因素(包括:温度/气温、光照、风速、干湿度、水域面积)

设计意图:

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理解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化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构建核心概念体系。

教师活动:

环节二:案例分析

(改编2017年真题)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盐湖面积多年稳定。

学生活动:

用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三个变量分别写出该闭合流域、盐湖和坡面的水量平衡表达式:

设计意图:

学生易错点是分不清闭合流域和盐湖的蒸发量。通过分区域写表达式,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同时加深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

环节三:问题引领

问题1:如果在该流域(上图所示流域)大量种植耐旱的农作物,多年面积稳定的盐湖还会稳定吗?

学生活动:

思考:盐湖水分收支平衡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短时期内,区域的水量收支可能不平衡。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咸海的消失》。

学生活动:

思考: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应该树立怎样的人地关系观点?

设计意图:

落实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

教师活动:

问题2:说明盐湖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

运用专业的术语解释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

在近三年的高考题中,都涉及了内流区和盐度这方面知识内容的考查,通过引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借助思维走近高考。

教师活动:

环节四:真题分析(2018年全国卷Ⅰ第37题)

将扎龙湿地的演化过程分为“外流河”“初变内流河”“湿地面积稳定”三个阶段。

学生活动:

分阶段写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运用科学的地理语言解答地理问题。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运用分段的思维模式解答地理难题。

教师活动:

环节五:“我是命题人”角色客串活动

1.提供2019年全国卷Ⅰ第37题真题材料“里海演变”,让学生给里海的演变划分阶段,并写出各阶段的水量平衡表达式。

2.给学生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根据各阶段的水量平衡状况和盐度变化特点,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试着命制一道分值为6分的试题。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命题,规定角度和分值,命制一个小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参与命题活动,模仿、体会高考专家的命题思维过程,感悟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进而达到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的目的。

教师活动:

环节六:课堂小结

再次强调水量平衡原理及其迁移运用。

环节七:板书设计

(三)课后

教师活动:

习题配置,查漏补缺,个性化辅导。

学生活动:

规范训练,总结提升。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