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 墨 杨保华



朱九思:“一生做好两件半事”

文/程 墨 杨保华

朱九思1916年生于江苏扬州,20岁考入武汉大学,3个学期后投身革命。1953年至1984年,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领导岗位上工作31年,为当时的小型工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被誉为“华工之父”。在《朱九思全集》中,他这样自我评价:“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开我国办综合性大学先河

有人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朱九思打开了第一个突破口。他的办学理念是建一所“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因此他不顾众人反对向教育部提出“理、工应该相互结合”的请求。

1977年,华中工学院党委给邓小平同志写信,呼吁大学实行理工结合,办成教学和科研中心,发展研究生教育。1979年,朱九思去美国和日本考察高等教育之后,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提出在华工办理科、文科和管理科学,将华工引向综合大学的发展轨道。在他的带领下,华工成为“文革”后我国第一所进行全面改革的大学,这也为该校后来崛起奠定了基础。

超常规为学校广揽人才

朱九思提出要“高筑墙、深挖塘、广集人”。为了筹建建筑学专业,朱九思首先将建筑学家黄兰谷挖来作为学科带头人,后来又诚聘黄康宇、蔡德壮和张良皋任兼职教授。

1972年至1980年,朱九思先后从20多个省份的500多个单位引进600多名人才,并选派450名留学人员与访问学者出国,为华科大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科大前校长杨叔子认为:“华科大能有现在的发展,人才能会聚,离不开朱校长当时对人才的重视。没有他,学校就没有这个基础。”在杨叔子眼中,朱九思高度重视教师培养,他有三个“本”,即教人为本、教学为本、教师为本。朱九思强调,华工“一定要团结”,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在这里归心,华工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一直很和谐。

建成一所“森林学校”

朱九思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树重要还是房屋重要?在朱九思眼中,树产生的是空气,而房屋产生的是污染,他觉得树比房子重要。在他执掌华工期间,学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几十万棵绿苗相继在校园内茁壮成长。今天,走在华科大校园内,到处郁郁葱葱,学校因此享有“森林学校”的美誉,而这里的每一片绿海都留下了朱九思的心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如此评价朱九思:在华科大学者云集的背后,更有以朱九思老校长为首的历届领导者,用远见和胆识,为教师营造了潜心学术、自由探索的宝贵空间,为学校构建了结构合理、师资雄厚的学科体系,使学校拥有了腾飞的活力。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黄树槐、周济、李培根评价他:九思先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屈指可数的教育家之一。今日之华科大,除了医科之外,理科、人文社科之发展的基础,都是在九思时期所奠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