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 言 孙凯莉

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型教师发展中心

文 | 刘 言 孙凯莉

教育这一宏观命题,牵绊着整个民族的心,它是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培育社会新生力量的重点工程。想要做好教育,必须得到诸多领域与维度的支持,其中,教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说是教育的中流砥柱。优秀的教师,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长远的发展,关注和服务教师的成长,是对教育高度负责态度的体现。“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愿景,鲜明地表达了学校的志向与价值追求。多年来,学校以“责任与担当,团队与研究,拼搏与奉献,海纳百川,协同创新”的进修精神,致力于教师专业性的提升,聚焦不同学段、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能力修炼,在服务区域教育行政决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面积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智库作用,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直面挑战”——着眼五大职能,勇挑研修重担

“当前,教育的深度、广度、可能性被大大延伸,教育的手段空前丰富。从‘四有教师’到‘四个引路人’,教师能否胜任现在以及未来的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这是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在“首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的确,随着外部大环境的改变,教育的职能在悄然更新,教师的定位也在逐步具体、精准、细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降临,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更好地成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然地成为一项重大的使命。

秉承“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校服务”的宗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以“课程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质量评价中心、资源建设中心、 教师发展中心”五大职能中心全方位助力海淀教育发展,架起了一座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为提升海淀学校的软实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指导课程建设,突出服务价值学校的课程指导中心承担着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区域内中小学校课程教学调查、课程规划与评价的研究,指导学校优化课程方案,提高学校课程方案与课程改革方向、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指导学校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与学科教研员协作,指导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指导学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等。在课程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素养导向、实践导向,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坊、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实践指导等形式,搭建课程改革政策与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之间的桥梁,搭建课程理论与学校课程优化实施之间的桥梁,提升学校干部、教师的课程育人意识和课程育人能力。

聚焦教学研究,提升服务效能教学研究中心,承担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心聚焦学科本质,研究教与学方式,通过解决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段统筹,开展跨学科、跨学段教学研究。用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区域教研、国际课程教研,以及对校本教研、学区教研、联片教研的指导等。此外,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德育教研室,加强学科德育研究,力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德育工作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化、细致化、深入化……

关注质量评价,帮助改进发展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是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手段。质量评价中心负责区域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业质量评价工作。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基于评价数据的分析和反馈,科学确定发展空间,帮助教师改进学科教学,帮助学校优化教学管理,激励学生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教研内容和方式改进,并为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共建共享资源,助力优质均衡资源建设中心负责区域各类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心依据“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资源体系,系统研发优质资源;合力构建资源平台,资源推广共研共享;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优质均衡。通过共研、共建、共享优质的职后教师教育资源,丰富教师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教师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致力专业培训,促进持续发展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分类培训的实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服务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需求研究;整体规划区域教师培训,建立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教师培训体系;开发基于不同需求的专题培训课程;依据教师培训专业流程,对已然在教学一线岗位的教师进行系统化、提升性的培训,满足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帮助教师获得“拔高”式的进益,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此外,还依托名师工作站与特级教师研究中心,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罗滨校长在学校第七届暑期全员研修班上发言

“躬行践履”——依托项目载体,推动教研创新

“教师为什幺要专业发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为了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专业工作者,这是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教师提升整体修养的一部分,是为了自己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校长罗滨如是说。诚然,这也是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即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满足。

事必躬亲方能见真理,理念需要实践来检验。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在科学的指导思想牵引下,围绕“五个中心”的职能定位,建立了“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的立体化工作模式,以课题项目研究为载体,深入学校开展实证研究,协同创新,破解难题,注重教师们在研修中的实际获得,引领海淀教育高品质发展的“新常态”。高频率、高质量的研修活动持续开展……

增强学校的课程育人能力课程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媒介,课程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指导中心始终保有高度的自觉意识,行走在课程设计、课程整合的前沿。高中“新品牌”和“1+3项目”实验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坊,帮助各校教师准确理解学校课程规划、对接学科课程实施经验,提升了教师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力、开发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中心教研员参与的科大附中 STEAM(多学科融合教育)课程规划研讨,明确了STEAM的课程理念,帮助引导教师从固守的学科中走出来,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参与的农大附中“海洋”课程建设自评研讨,从“海洋与生命”“海洋与化学”“海洋与地理”“海洋与历史”等课程内容结构调整、课程实施优化、项目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着手,帮助学校理清了课程建设中的政策依据,极大地鼓舞了学校打造精品课程的信心;诸如此类,课程指导中心从“高度”入手,依照“适度”原则,为学校送去了课程建设的“甘霖”。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

推进项目载体的共同体研修学校聚焦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课题或者项目为载体,教研员牵头整合高校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资源,建立多个团队,研究、解决真问题。在“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学改进”“基于学法指导的教学改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等40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中,构建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相结合的“三级联动深度教研”,宽口径、大纵深、多轮互动,教研中心下移,在实践中落实。建立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多个项目交叉并进,提高了教研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使学生受益,从而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此外,学校的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指向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学科育人,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达成,提升海淀基础教育整体育人品质。

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在学业发展水平指标上,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细化到具体测试年级,有清晰的表现性标准;不同学段统筹兼顾,保证指标体系的连贯,体现不同年级的进阶。在测试工具的命制上,综合、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置任务帮助学生呈现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高阶能力统摄低阶能力;由封闭式试题向半封闭式、开放式倾斜。学校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国际研修项目,将开展持续3年的研修活动,旨在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和技术,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规范的评价流程,培养一支海淀区基础教育学业评价的专业队伍。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得到了教育评价同行的高度认可。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学业评价的区域教研改进与教学改进”“考查学生努力程度和学校进步程度的增值分析机制”等维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支持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研讨会暨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第六次工作会”,是专门针对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交流与分享会。会上,罗滨校长回顾并肯定了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成立近3年以来的辛勤工作和丰硕成果,分别从资源建设、资源应用、资源共享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教育资源领域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学校初步建立了教师教育资源的整体架构,研发了微课程资源开发手册,并在在线研修平台应用、混合式研修活动、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教师研修转型过程中资源是重要保障,应当专家传授与众筹学习相结合,指向教师的实际需求。整个会议围绕“众筹、众研、 众享”的主题,就资源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分享,并对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通过资源众筹的方式,实现资源汇聚和流转,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切实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持续提升教师研修专业水平海淀区60名新任教师33人荣获一等奖,占比55%,比北京市17%的一等奖平均获奖率高出38个百分点,位居北京市各区之首。这是刚刚过去的北京市中小学新任教师第一届“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传来的佳绩,是对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新任教师培训工作的最好肯定。学校对新任教师培训工作持续6年的研究与实践,将任务型培训转变为需求型培训,科学有效地调研新任教师的现状与需求,并基于需求规划和研发培训课程,不断进行课程优化、完善,形成了结构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了如“教学基本功”“教委主任第一课”等一批精品课程。多年来在教师培训专业化道路上的探索,学校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新任教师培训项目重在从培训走向培养,促进新任教师可持续发展;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重在探索众筹研修路径,搭建骨干成长平台;校本研修项目重在提升指导服务品质,驱动校本研修创新。创新研修模式,如指向持续改进的跟进式研修模式、参与式工作坊研修模式、浸入式实践型研修、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等。

“自我超越”——力促教研转型,凸显文化张力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学校和教师需要哪些专业支持?教研员又应充当怎样的角色?罗滨校长认为,现下,教研员要成为区域学科首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国家政策的转化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在她看来,教研机构也正面临着专业地成就教师的新挑战。“研修机构是‘现代化立交桥’,具有多层次、多出口特点,发挥着导引、连通与转化的功能。研修机构也是‘多功能反应器’,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交流、碰撞,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即教育理念的内化、优秀育人实践经验的获得。”在这里,国家课程改革政策得以解读、细化和转化,国家课程方案和课标得以解读、细化和执行,学校和教师工作问题得以发现、指导和解决,学校和教师实践经验得以发现、总结和推广。那幺,究竟该如何实现教研“转型”?

首要的,是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转型。行成于思,思想的转变才能带来研修方式的创新。对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而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教研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教学目标从“知识获取”转向“素养提升”;教研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知识本体”转向“进阶发展”、从“专家视角”转向“教师需求”;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证据”;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这些转变不是否认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角和维度。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支持学校课程供给的转型升级,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丰富,帮助教师基于评价改进教学,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

本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在教研转型中,要把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作为核心。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团队共同价值追求;明确职责,提高教研专业服务品质;研制标准,专业引领教研员能力建设;整体规划,提升教研员多维度能力;以项目为载体,提高破解课改难题能力;机制创新,构建三级联动深度研修;强强联合,成立教师教育资源联盟。这是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基于实践探索实现教研转型,提升服务品质的成功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重视文化的引进与输出。今时今日,国际化早已成为全球的发展常态。毋庸置疑,“一带一路”迎来了中外交流的又一高峰,在任何领域,“引进来”与“走出去”都已是主流。实践证明,在对外交往中,文化自信必不可少,只有拥有这份自信,才能守住自己民族的根基。教研制度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替代。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经验多次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交流,多位干部和教研员的发言,包括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全国教研工作会、全国首届教研创新论坛、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中美教育智库对话等。学校还围绕研修工作的核心问题,开展了高水平的持续跟进式的国际研修,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评价国际研修”“科学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国际研修”、“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足球教学技能国际研修”、“学生成长顾问国际研修”等等,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师研修理念和成果,通过“学习——理解——解构——重构”,开展教师研修多样化本土实践。同时,也对外输出成功经验,如承担了英国小学数学教师研修任务。学校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完善,逐步强化文化融入与输出,在吸收国际先进教研经验的同时,打造自己的特色,也在国际平台上发出“海淀声音”,扩大国际影响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深水区,攻坚克难是历史的必然。未来,学校将坚持素养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提升研修队伍专业素养,完善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创新教师研修方式与机制,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型教师发展中心。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力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其实就是在为国家的发展蓄力,在为民族的振兴积攒无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