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幼有所育”这篇民生大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十九大报告将学前教育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既是对十九大报告中“幼有所育”要求的践行,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期盼。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这个是硬骨头”。那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又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本期,我们就来说说“幼有所育”那些事儿。

症结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入园难”。近五年,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毛入园率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入园难”始终困扰着众多家庭。不用多花钱,让孩子就近上一个满意的幼儿园,是不少家庭的“小目标”。然而,我国的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以及学区差别、收入差别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少城镇的入园难问题相当突出。学前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链条上的短板。

二是“入园贵”。幼儿教育的监管、引导和规范尤为重要。一些地区对幼儿园的收费乱象监管不严,尤其还存在着“天价幼儿园”现象。“天价幼儿园”的出现,就像一根针,刺痛着人的神经。反对者认为,幼儿园的好坏和费用没有必然联系,贵族学校不等于重点学校,也不等于好学校,入读贵族学校不一定就能够成才;赞成者认为,这些幼儿园在教学质量、条件和环境上具备特色和优势,而这些都是与大量的资金投入分不开的,虽然他们的收费相对较高,却能为孩子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虽然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法,但迷信天价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一定能成大器,是一种误读。要知道,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成本被无限“虚高”,甚至形成天价,这是与幼儿园的“编外”属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并没有硬性的收费法规制约息息相关的。

三是幼儿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依然存在问题。我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数已从2012年的147.9万人增至2016年的223.2万人,增长50.9%,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则提高11个百分点。形势大好,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我国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难题仍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紧箍咒”。说“数量”是难题,是因为当前幼儿教师难以列入编制,补充困难,有的工资与在编教师差距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形成新的代课教师队伍,隐患重重。说“质量”是难题,是因各方面“欠账”太多,“幼儿园要求低,好糊弄”“两个农村老太太凑一个幼儿园,正好解决眼前之需”成为个别地方的一贯认识和切实做法……其实,早在2013年,我国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就有了“国家标准”。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要求,全日制幼儿园每班要配备两名专任教师、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在1∶7至1∶9之间。但在现实中,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一两名老师管一大片”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在“二孩”逐渐入园、我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的情况下,幼儿教师队伍问题显得愈加沉重。

对策

多管齐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幼有所育”需要制度引航。早日给“天价幼儿园”套上笼头,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既要严格审批,也当启动监控机制,同时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尽早出台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暂行办法,通过强行干预对幼儿园收费上涨做出上限限制,以遏制幼儿园高收费、乱收费现象。

“幼有所育”需要法制保障。让孩子安全、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共同的需求和希望。当前最让人民群众揪心和痛恨的,当属直接造成孩子身心伤害的虐童行为。事实上,针对虐童的立法工作一直在推进。刑法修正案(九)已将虐待老幼病残等行为入刑,虐童行为必将依法受到严惩。在有法可依之后,最重要的是理性客观地办好每一起“虐童案”。更加科学的责任划分、更加准确的量刑标准乃至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在每一起个案的积累中不断完善的。“对政府责任、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做出明确法律规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曾提出关于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的议案,建议加快立法进程。

“幼有所育”需要优化师资。幼有所育,教师是关键。把好幼儿教师入门关、执教关、监督关,任重道远。我们缺的不仅仅是幼教,而是具有相应资质、富有爱心、值得信赖的幼教,来保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给二孩人口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支持。今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幼儿园教师全员持证上岗”。在努力实现持证上岗的同时,“爱心”问题需要格外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明文规定,我们也许可以在学历、资格证书等方面对幼儿教师做出要求,但难中之难的,却是对幼儿教师“爱心”的衡量和监管。破解幼儿教师队伍难题特别是监管难,可能还得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让“爱岗敬业”“有爱心”成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专家观点

●“幼有所育”既是公平概念,要求为所有儿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也是质量概念,要求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及家庭教育。目前,全面两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建议学前教育为每个幼儿提供认知、情感、能力与行为发展方面的良好支持,其中,应高度关注农村贫困家庭的幼儿教育,可通过教师走教等多种手段送“育”上门。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高书国

●“幼有所育”,即让所有0~6岁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正是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生蓝图的体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秀兰

● 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亟待改善,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资源得以更加充分的利用,非常有必要制定学前教育法,以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以及政府的责任,特别是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

● 近年来,我国托育服务供给长期处于“部门缺位、市场失灵、社会失职、家负全责”的失衡状态,当务之急是将托育服务上升为国家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

● 应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事业,在现有公办幼儿园增设托管班,明确将幼儿入园年龄向下延伸。同时,出台婴幼儿托育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推动行业发展有章可循。

——贵州省幼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剑辉

(以上根据《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编辑整理)

一线声音

幼儿园园本教研管理模式初探

文 | 张秀勤

阅读提示

“幼有所育”的实现,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更离不开一线幼教工作者的自我提升。惟有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和教师素质,才能真正让孩子“上好园”。要促进园所的内涵发展,学习研究必不可少,尤其对那些不能经常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园所来说,夯实园本教研才是“王道”。

园本教研是指以幼儿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幼儿园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旨在促进幼儿园良性发展的研究活动。它强调以园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研究的针对性、目的性很强,尤其对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园立足本园实际,大力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努力为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引领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园本教研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集中式学习

集中式学习是我园园本培训的主要形式。园所教师年轻,经验不够丰富,教研组长的引领能力还有待加强和培养,所以集中大组学习的形式由园长主持进行,每双周二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培训活动,园长也保证每次参加,以此来保障教研活动的成效。每轮研究都围绕一个教研专题展开,历经计划制定、组织实施、研讨反思几个步骤来保障实施。我们相继开展了以“游戏”为主题的教研专题活动、以“社会领域”为主题的“一课三研”活动、以“社会领域”为主题的教研专题活动等。每个主题教研活动,都经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思辨过程、循环推进的实践过程和拓展总结的提升过程,促使教师在“尝试—调整—分析—提高”中成长,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产生新的思考,收获新的经验,取得新的进步。

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是园所针对不同的群体所开展的针对性很强的业务培训。注重发挥有优势项目的教师的业务特长,鼓励她们在某一项目中起专业引领作用,锻炼幼儿园业务骨干的组织协调能力。

教科研小组 教科研小组是以年级为单位形成的学习小组形式,通常由教研组长带领,完成日常的教育科研学习、课程审议、计划制定、公共环境创设等工作。一般每周四全体年级组成员集中进行研讨,就日常的工作达成共识,重点预设主题实施中会遇到的困难,并由教研组长与园长室进行协调,促进保教工作开展。我们尝试将全园教师按年段分成三个研讨小组,每组各自围绕一个教学中的困惑问题进行“一课多研”。采取“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教研模式,真正做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方结合,促进教师说课、评课能力的提高。同时,三个小组存在着良性竞争,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形成了幼儿园的精品课例以及教研研究案例。

班主任学习小组 班主任应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还要做好家长工作,促进家园配合。园所制定了细致的学习计划,从班务工作手册的填写、与家长的交流、家校路路通信息的类型、各年龄班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组织班主任进行研讨与学习,相互学习、经验交流、案例剖析、现场观摩等形式为补充。每月围绕工作重点开展一次活动,以此引领年轻班主任从最常规的工作做起,有条不紊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分散式研究 分散式研究更多的是指鼓励教师走入同伴的课堂,或者主动去邀请同伴参与自己的活动,通过与同伴充分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园所在教师群体中主要进行两种形式的同伴互动学习:一是“每周话题”交流学习实现互动成长,每周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大家围绕某个话题畅所欲言;二是“师徒结对”相互学习促进互动成长。此外网络“博客研讨”平台使教师的交流更快捷方便,交互与回应更充分。

多种形式的园本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表达自我、分享经验、交流提升的平台,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热情与信心,也让教师通过研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审视日常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使其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促使教师在园本教研的沃土中快速成长。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