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孟令豹

瑞典性教育大讨论

文 / 本刊记者 孟令豹

具有悠久历史的瑞典性教育事业是现今诸多国家发展性教育事业研究的对象,但事物发展表现为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瑞典性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争论与探索,即便是性教育制度系统已相对系统化的今天,性教育问题也依然是瑞典人积极关注与激烈争论的焦点。

上世纪初期,瑞典国内对“是否开展性教育”问题展开了持久而剧烈的争论。1908年,瑞典国会未经表决直接否定了一项关于在学校里讲授如何预防性病的议案;1810年,执政党抨击和打压了社会学家、劳工领袖辛克·伯格林发表的关于呼吁人们了解更多计划生育相关知识与广泛使用避孕套避孕的讲演;瑞典政府反对学校开展性教育活动,甚至颁布法令禁止宣讲避孕知识。这些使得瑞典性教育的发展遭受重创,造成了人口增长率、性病发病率等的相对增高。但诸如希望消除性的耻辱感的女权主义者、希冀通过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来抵御性病的医生与教师、盼望通过性知识进行节育的劳工阶层等从未停开发展性教育的呼声与诉求。

瑞典性教育的先驱是罗琳娜·韦德尔斯特朗,其于1897年开始教育女孩解剖学、生理学、生殖等“性卫生”方面知识,且要求对女孩和男孩都实行这种教育。罗琳娜·韦德尔斯特朗认为,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求知欲,父母有义务为孩子提供性问题相关的信息与建议;学校应将性教育作为生物课程的一部分,并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性教育工作的中心应是预防,不应是一致的消极警告。但事违人愿,当时的瑞典社会普遍认为对女孩进行性教育是不安全的,对男孩进行性教育是一项有问题的事业。

1932年,瑞典社会主义医师协会设立的《性教育杂志》。《塑造性认识——20世纪欧洲的性教育文化史》(Shaping Sexual Knowledge∶ A Cultural History of Sex Education in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中强调,这份当时流行的杂志所强调的观点认为性教育问题是一个与政治相关的,甚至涉及革命性维度的问题。譬如,1936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威廉·里奇在《性教育期刊》出版的《青年性压抑》,反对学校性教育,认为传统上对性知识的限制是资产阶级社会最好的堡垒。而瑞典性教育协会的性教育观点并涉及政治化,但也无法阻碍反对者认为其是一种威胁、一种带有灾难性的“处方”。

瑞典性教育协会的理念是促进社会建立现代、科学、世俗化的性文化观;强调性欲是促进快乐、团结、幸福的力量,与婚姻、生殖没有联系,且性冲动是自然、健康的。协会虽未公开赞扬“公开的性”,但作为传播性信息的支持者,其主张把性教育引入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为性知识不足的孩子做好预防作用;要求废除避孕法,为穷人提供免费避孕用品,在全国设立指导局,合法化堕胎的权利与同性恋行为,如主动为人们提供避孕知识,教授其如何提升性疾病防范意识等。

瑞典教会领袖通常认为家庭与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其强调性是一种原始冲动,但也愿意承认基于爱与生育的性的存在。这些观点也导致了教会领袖在性教育争论的影响力逐渐消减。

1936年,瑞典人口委员会发布了一份与“性问题”相关的重要报告,建议废除避孕法和在学校实行性教育;认为性教育应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所有年龄段的男孩与女孩,教师应该负担起教育的责任,并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与教材编写。性教育应该是有益的,应以一种放松、健康的方式呈现,它虽然可能触及负面后果,但人们应关注生育、家庭生活等积极的方面。委员会赞成婚姻中的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稳定的婚前性关系。

1942年,政府宣布建议小学提供性教育,孩子们还足够承担家庭的年龄之前应被限制自己的性欲,但政府却借口师资不足而不实施性教育。随后又制定小学生性教育指导方针,于1944年出版了建议书,但这些都大多因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而具有暂时妥协性,譬如性教育被纳入生物、宗教和社会研究学科,其原则以爱、婚姻、生殖为中心。男孩与女孩被分开教育,被告知“青春期的性禁欲是无害的,但婚前性经历可能是永久性的损害”,涉及性交等敏感的例子总是模糊的;五年级的孩子仍被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殖系统教授生物学事实等。这份报告遭到了瑞典多个阶层的强烈反对。瑞典性教育协会批评其太道德化,违反瑞典文化,需要彻底修改;反对其把同性恋者描述为“危险”及手淫是应避免的不良习惯,痛斥其在性交问题上“保密与沉默”态度强化了“性交是可耻和丑陋”的概念。

1945年,性教育大纲颁布,中学性教育于1956年被强制推行,1970年扩大至全国所有学校。瑞典中小学性教育在多方争论中却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但整体表现出“恐吓”式特征。以警告性交危害性、强调女生加强自我保护、告诫避孕不可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在与学生青春期的叛逆、侥幸、冒险等心理的交锋中几乎毫无效用。

性教育的争论与发展起伏不断,这些激励了瑞典人对性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坚持科学务实态度不断优化中小学性教育的顶层设计。作为瑞典国家教育部为学校编制的全套参考教材,1974年的《可以真实感受的爱》一方面开拓了性教育的途径:增加了年轻人性习惯的养成、抵制色情文学、价值观教育、性别角色、避孕知识、个人咨询等内容,更多的其他课程参与到性教育工作中。譬如,以往高年级组的教学内容下移低年级组,且信息更加详尽,像性交的基本情况;性生活的整体教学强调性最常见的动机是“欢愉”,以集中于对人际关系的指导、婚前关系的指导、家庭生活的准备,代替单纯集中于婚姻问题。另一方面,奠定了瑞典性教育方针与目标的基调:让孩子了解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树立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人生观,把性爱当作与同伴共享幸福的来源;树立正确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认识到“性”存在的普遍性、复杂性与特殊性等。

社会文明进步使得性教育的开展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否开展性教育”“何时开展性教育”“如何开展性教育”等争论从未停息。诸多社会阶层积极参与的瑞典性教育大讨论涉及性教育的制度完善、内容实践与反思等,为瑞典性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也为诸多国家发展性教育事业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