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银

刻不容缓,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势在必行

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强省,但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2017年7月,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沪苏皖后,就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了“三个不匹配”的问题:高等教育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与浙江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不匹配。省委常委会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提出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019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为我省高等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绘就了蓝图。总的来说,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突出高水平大学建设这一重点,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六个浙江”建设、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把育人和育才统一于高等教育全过程,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纵观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逐步解决了“上大学难”问题。高等学校从1978年的20所,增长到如今的10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奋力追赶至全国前列。然而,正如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大踏步前进,但从需求来看,优质高校和一流学科资源依然稀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奋起直追。

事实上,在国家启动实施“双一流”总体建设方案之前,我省就启动了“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并开始了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遴选。2017年8月,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及优势特色学科名单出炉,两批共12所高校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聚焦32个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随着“双一流”名单公布,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上榜,至此我省有了3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科建设是龙头,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的建设。2015年12月,省教育厅启动了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遴选产生了98个一流学科(A类)、232个一流学科(B类)。在财政投入上,省财政给予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每年1亿元支持,而后又对每个优势特色学科每年追加1500万元,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每个优势特色学科每年投入3500万元。同时给高校“松绑”,扩大高校财务和收费自主权,在资金统筹、绩效分配等方面实行“一校一策”,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截至目前,我省高校54个学科进入ESI前1%排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2所省重点建设高校中的31个优势特色学科参加评估,A类学科有4个,其中“A+”2个,较第三轮学科评估进步显着。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财经大学2018年均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一招不让,做好高等教育强省三篇大文章

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重点就是要做好“双一流”引领带动的文章,做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培育的文章,做好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文章。

做好“双一流”引领带动的文章。我们集中力量推进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使毕业生素质、教师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加快达到世界一流标准;支持推动西湖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坚持分类发展、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精准支持。支持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早日进入“双一流”。扎实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按照特色化、内涵式、高水平发展的要求,鼓励做精做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结构上,既要做好“减法”,调减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又要做好“加法”和“乘法”,鼓励高校发展和拓展新的学科专业,加强服务八大万亿产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做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培育的文章。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浙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省校合作,支持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等机构的建设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一事一策,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来浙江合作办学,多引好大学、办好新大学;坚持引进增量与提升存量两条腿走路,推动我省高校内部、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高校之间优质科教资源的整合,本着不求做大规模,但求做强学科的原则,着力解决高校学科重复建设、资源分散,什幺学科都有、什幺学科都不强的问题,引导高校“造峰填谷”,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之路。

首先,加大力度引进知名高校来浙合作办学,争取引进20所左右国内外着名高校在浙办学;引进新办2~3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水平大学;引进4~5所高水平大学来浙举办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依托浙江大学新办3~4所中外合作学院;支持省内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10所左右二级学院,开展各类项目合作。

其次,加强经费支持,到2022年,省财政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各高校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合作办学。

最后,强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升“留学浙江”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丝路学院”,促进浙江高校走出去,努力扩大浙江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做好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要坚持“四为”服务方针,为我省八大万亿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全面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协同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目前,浙江工业大学的制药研究、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谷”计划、浙江农林大学的“春笋繁育”计划、浙江工商大学的电子商务和“一带一路”研究、杭州电子工业大学的芯片技术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的印染技术改造轻纺行业、浙江海洋大学的“蓝色粮仓”计划等已经启动。而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高校建设,宁波、嘉兴、绍兴、台州、丽水等地已经颁发了相关文件,出台了倾斜政策,在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相应保障。

二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重点区,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和大湾区重点集聚区部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全力打造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等高等教育重点区域。统筹推动高教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推进高教园区转型升级。通过省市共建、部门共建等方式探索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资源重组和高校对口合作援助机制。鼓励面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整合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举办、共建特色学院或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和省重点高校的优势,建立对口帮扶其他高校的机制。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校地、校城一体化建设。

三是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创新培养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教学”行动,强化人才能力培养。扎实推进应用型试点高校建设,加强重点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普通本科的通道,建成全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站在新的起点,浙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要求,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大力培养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的时代新人,使浙江的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提供浙江实践和浙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