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珂 辛修喜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青岛市文明校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探索出“以融立德”德育模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近5年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38枚奖牌;学校在春季高考中连续3年取得突破,1000余名学生被济南大学、临沂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

建设德育“三大课堂”,教、学、做融合育人

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六育”德育内容教育体系,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信念的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养有文明素养的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培养有爱心、孝心的人;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工匠精神的人。同时,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源于社会的“德育活动”与体现课程内容的“德育实践”。如开辟第二课堂“楚门看天下”,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图片、音视频,介绍近期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发挥专业课堂的德育渗透功能。根据各专业特点,引导教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例如:建筑专业课融入“质量、信誉、责任、安全”理念;汽修专业课融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7S管理理念;学前教育专业课融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理念;会计专业课融入“守法、诚信、公平、服务”理念。

发挥企业课堂的德育功能。引导企业深度参与立德树人工作,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中。顶岗实习期间,采取师带徒的方式,要求企业安排一线员工,特别是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对学生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艰苦奋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育、管理融合育人

建立校企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校企领导联动机制。基于双赢原则,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共订立德树人工作方案,定期召开碰头会议、开展检查督导,及时协调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校企中层部门联动机制。招生就业处、专业部、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德育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和兼职教师选派等具体工作,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建立校企员工联动机制。学生在校期间,教职工要担起教书育人之责,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一线员工则要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纪律意识、环保意识、效益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建立教师培训校企合作机制。一是建立教师校本培训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办培训班,组织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撰写德育论文等,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二是建立教师进企业实践机制。安排德育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每年不少于1个月。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宣传等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建设文化育人载体,校企文化融合育人

发挥校园精神文化载体作用。学校融合传统的“君子六艺”,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结合现代工匠精神,凝练提出“融六艺,达四方”的办学理念,秉承“尊重、责任、尚美、超越”的校训,努力培育“文明、奋进、务实、和谐”的校风、“厚德、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修身、明理、乐学、崇技”的学风。同时,精心谱写校歌、设计校徽、制作校服,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文化长廊等,以昭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彰显校本精神文化。

发挥校园活动文化载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载体。学校融合企业文化元素,打造“十项品牌活动”——新生入校第一课、高中生八个好习惯、阳光学生礼仪养成、情融匠心党建品牌、“融家义工”志愿服务、五级联动技能大赛、技能过关考核、文明风采大赛、校园体育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步养成文明守纪、勤奋向上、乐群敬业的良好习惯。

发挥优秀企业文化载体作用。学校注重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职业精神,在实训室张贴先进企业的名言、警句和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流程、纪律,在校园展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创新能手、创业标兵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助推学生主动按照职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适应未来职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建设德育实践基地,知行合一融合育人

建设校企合作德育实践基地。学校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建教学工地、企业冠名班、融创空间、学生社团、心理咨询中心等校内德育基地,并依托对口合作企业,建设8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把德育融入实践教学,全方位锤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实现思想品德目标与专业技能目标的统一。

建设信息化德育宣传阵地。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高速公路”,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建设校园网,开设微信公众号,设立“微美”随手拍、“十个一”项目在行动、出彩人生、“情融匠心”微党课等栏目,构建真、善、美的校园环境,在网络信息渗透中立德树人。

建设志愿服务德育基地。创建“融家义工”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学生专业技术特长,组织学生开展“三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拓宽视野,培养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