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娟

引导学生进行科普阅读,关键不在于阅读量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能读懂多少、学会多少,有多少东西留在脑海里。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普阅读能力变得十分重要,科学新课程理念也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科普阅读能力的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阅读情境,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科普阅读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会阅读教材是基础

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本,是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不仅包含序列性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那些要操作的项目,需要反复仔细阅读,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内容、原理和步骤,从而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确保实验成功。

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不讲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理解。同时,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文字叙述,也要重视表格、插图等——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概念的重要依据;插图则简单明了,突出重点,能让人一目了然,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培养阅读兴趣是前提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那幺就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科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可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开发新能源》一课为例,可先简要介绍我国曾发生的特大煤矿事件,让学生了解遇难人数和损失,在学生产生心理波动后,再引导他们阅读课本及相关材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引用经典故事、历史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家故事会、科学信息发布会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要使学生阅读收到一定的效果,还要对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采用同学互查、教师抽查的方式。

选择阅读材料是关键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每节课都要注重选择一些与课本密切相关的、对学生有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阅读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

例如教授《植物向哪里生长》时,在学生阅读完植物生长与土壤酸碱性的关系后,教师可引入话题:“植物生长对土壤酸碱性有一定的要求,那我们每天都吃各种各样酸碱性不同的食物,它们进入人体内又会怎幺样呢?对我们的健康会产生什幺影响?”同时,可出示常见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酸碱失衡影响肠胃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又如,在讲《探索宇宙》时可适当补充“嫦娥二号”等相关资料给学生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学生选择阅读拓展资料时,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决定,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拓展阅读才是最有效的。

加强阅读指导是保障

引导学生进行科普阅读,关键不在于阅读量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能读懂多少、学会多少,有多少东西留在脑海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阅读,宁可少而精,也不多而滥,切忌好高骛远、贪多求全。

另外,学生在泛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读不懂的内容,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进行查询,或求教于其他人。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最好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例如在进行《我们的地球》单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在网上查阅地球结构、自然灾害、地球运动等相关资料,并到图书室借阅《十万个为什幺(地学)》等书籍。学生围绕课本和相关资料课前自主阅读研究,并做好相关记录,课上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教师在课中、课后对学生的研究记录逐一批阅,对于学生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整理,然后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给予相关点拨。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循序渐进地提高。

为了避免阅读内容的随意性、提高阅读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按单元进行整理、装订,并做好传阅、回收等相关管理工作,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也便于不断修改、完善。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阅读资源,可在实验室里布置科学图书角,放置《科学大众》《未来科学家》《少年发明与创造》等科普读物,供学生随时借阅。

总之,学生科普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理性选择阅读资料、努力培养阅读兴趣、智慧指导阅读方法等。只有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会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