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来,韩国“N号房”事件、鲍毓明性侵养女、上海某书店10岁男孩“猥亵”5岁女童、着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中出现“情欲描写”等新闻频发,社会上“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越来越多社会机构、学校、家长开始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众多性教育热衷者整装上阵,“性教育培训”接连开办。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和家长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在性教育者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性教育指导的情况下,性教育的“度”怎幺把握?依据何在?

推动性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严格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性教育的内容要符合教育对象性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笔者看来,面向不同受众和范围开展的性教育在“度”上存在差异。如果性教育的内容不能满足对象身心发展的需要,则性教育欠度;如果性教育的内容超过对象身心发展的认知需要,甚至将错误的性态度、性信息传递给他们,则是性教育过度。目前,我国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取的性教育普遍欠度;而从非正规途径(同伴、家庭和社区对性的错误态度和知识,色情网站、社交媒体上良莠难辨的性信息等)获取的“性教育”是过度的。

社会性教育的度严谨的科学性与无伤“公序良俗”

目前,开展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为性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但公众面对性教育的落实问题却表现出较为“暧昧”的态度——嘴上说要做,但就是不做。究其原因,很多人偏颇地将“性”和“性行为”画上等号,对性教育的落实存在误解——有人认为性知识不需要教,人自然而然就会了;还有人认为学生接受性教育会引发未成年人性行为泛滥等问题。

人们对性教育的错误观点提醒我们,性教育不应只是教育部门面向学生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性教育同样重要。当前,部分社会组织、教育和科普机构、媒体部门等已开始对“性”与“性教育”进行科学严谨的科普宣传,传播关于性教育的正确常识,引导公众科学地认识性教育、处理性问题。

笔者曾收到过一位家长的咨询,他的孩子有了自慰行为,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感到自责却难以自拔。这名家长知道后想制止孩子这一“错误”行为,却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实际上,这名家长和孩子都深受错误性观念的影响。过去“自慰”被称为“手淫”,这一称呼带有严重的偏颇和歧视态度——“万恶淫为首”,自慰被视为“淫荡”“下流”“肮脏”的行为,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有自慰行为的人不是什幺好人,这让很多有自慰行为的人深陷自我怀疑与厌恶的负面情绪中。家长要想帮助孩子,首先应转变自身对“性”的错误思想,再告诉孩子自慰是正常的行为,不要任其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即可,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之后,可采取诸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卫生习惯、培养兴趣爱好以转移他对自慰行为的关注等措施。

从科学的角度看,“性”是一种以健康的性生理技能为基础、在健全的性心理发展引导下、做出的符合一定社会文化及规范的活动。这个活动包括生理机能的正常性反应、复杂的性心理活动(如性幻想、性梦等)和实质性的性行为(个人性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性行为)。那幺,与性知识对应的性教育科普,也应涵盖上述各个方面的教育科普。但由于社会公众数量庞大、成分多样而复杂,面向他们进行性教育科普时,既要考虑国家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关于“淫秽色情”的界定,还应规范面向不同群体、根据“公序良俗”进行分级宣传的“度”,才能让面向大众的性教育从一直以来的“欠度”走向科学的“适度”。例如很多直白的性知识科普,尤其是关于性的直观挂图和详细讲解,只适合给成年人和到了一定年龄段的孩子讲解,过小的孩子不但不能理解这些内容,还可能对此产生误解。

因此,面向大众的性教育科普宣传,需要把握的“度”就是方法严谨科学、内容分级且无伤“公序良序”,既要有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人群的共性,又要考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更不能让伪科学误导青少年。

学校性教育的度符合各学段孩子的性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我国的教育日渐与国际接轨,但在性教育方面,我国对青少年儿童性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各学段(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不同性教育内容的规定,几乎是空白的。即使在“国际”学校,性教育也大多欠缺。

关于幼儿是否需要接受性教育的讨论一直存在。孩子那幺小,有必要对其进行性教育吗?怎幺把握幼儿性教育的尺度?很多人有此顾虑,忽略了现在很多幼儿从3岁就开始对“性”好奇:我从哪里来?我是怎幺进入妈妈身体里的?男孩为何站着撒尿?为什幺爸爸要与妈妈睡觉,却让我自己睡?小时候妈妈可以喂我喝奶,为什幺现在不能?我可不可以像妹妹那样穿着艾莎公主裙去上幼儿园?我可不可以和班上的小丽结婚?妹妹的身体长什幺样?身负“传道受业解惑”之职的幼儿园有责任为幼儿解惑。可事实是,老师和园长要幺直接忽视孩子的性好奇,要幺以错误的观念、粗暴的方式向幼儿灌输过度的性知识。科学、适时、适宜的性教育普遍欠缺。

此外,小学生的性表现、中学生的性行为、大学生的性实践同样要幺欠度,要幺过度。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无度可适”。

2012年,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曾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料,组织全国从事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专家,制定《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遗憾的是,这份纲要没能落实。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我国性教育专业没有收录进《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各大师范院校大多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专业,培养专业性教育人才——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首开性教育辅修专业;至今,我国也只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尚存性教育方向的辅修专业。

今天,关于学校开展性教育的热烈讨论似乎又进入了“谁来把握性教育的度”“度在何方”的“死胡同”。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结合近年来我国性教育发展实际,制定符合中国特色、遵循各学段孩子的性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学校性教育相关指导纲要,迫在眉睫。

家庭性教育的度把握时机,宜早不宜迟

我国大多数父母自身没接受过专门的性教育,一部分人对“性”的认识深受同伴、家庭、学校、社会的错误性观念影响,对“性”和“性教育”的偏见根深蒂固,很容易在孩子成长中传递给他们错误的性观念,让孩子过早对“性”和“性教育”产生阴影;另一部分较为年轻的父母意识到自己深受“过度”性教育的误导,更希望能传递给孩子科学的性知识,但苦于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无法履行好孩子第一任性教育老师的职责。家庭性教育的度,比社会和学校性教育更难把握。

家长对家庭性教育的误解更深,很多家长认为0-3岁的孩子什幺都不懂,不需要性教育,更没必要把握尺度。实际上,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开始探索身体——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出现性生理反应;0-1岁是口欲期,孩子通过嘴唇认识世界、通过吮吸妈妈的乳汁感受满足;2-3岁进入肛欲期,孩子通过控制排便体验快感,积累身心满足的经验。如果年轻父母不懂得孩子性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剥夺孩子口欲的满足,错失训练孩子排便和控便的良机,便会造成家庭性教育的“欠度”。

任何阶段的性教育,都应站在科学的角度、根据青少年儿童性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适度进行,这才是推动性教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