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

摘 要: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如今,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总目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的表象了解知识的内核,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进行阐述,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以此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09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30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其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化学知识探寻中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提高化学核心素养。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及意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化学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探究与实践[1]。“新课标”中的化学核心素养符合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能够促进初中生科学探究实践体验与品格态度的初步形成,学会运用科学化学观念解释化学问题的成因,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化学学习体验感,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懈努力的宝贵精神。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 形成学生的系统思维模式。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连贯的,知识学习的各环节都是相互依托的,想要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的构建,完成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这是需要一定时间不断积累经验的。

第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锻炼首先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集体意识,个人的力量相比于集体是薄弱的,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形成互助模式,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吸取优势,借鉴思维成果,促进集体的共同进步。

第三,树立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承载了人类探索科学的结晶,是人类脑力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必须要正视对知识的态度,理解自然科学的来之不易,在学习中要怀揣敬畏之心,明白是科学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且科学取之于自然界,在科学的应用上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结合培养目标,确定课堂主题

一堂高效的化学课要具有鲜明的主题,初中化学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课堂主题,围绕设定的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成果与主题进行对标,促使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确定课堂主题时,教师要在脑海中形成对如下问题的思考:首先是核心素养的要求,要将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无论是在课堂环节设计上、问题指引上还是技能训练上,都要把握这个核心观点;其次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是当前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重点要求;再次是关注学生兴趣,以趣促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性因素,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意愿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被有效开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主题,使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贴合主题,提高学生的思维高度,并注意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兴趣为出发点逐步展现教学内容。在新课讲解之前,教师首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本课主题。以初中化学“溶解度”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该单元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白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核心素养的重点体现在能够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确定教学主题后,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打磨,在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关概念的讲解中,用生活场景举例说明,比如:在吃饭时,很多人都有喝汤的习惯,如果感觉汤的味道淡,会加盐;加完盐后还是感觉淡,会再次加盐;再次加盐后也感觉不到明显的改变,这说明什幺道理?就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盐是否能无限量地溶解在同等量的水中?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第一次添加在汤里的盐为不饱和溶液,第二次添加的盐会出现少量未溶解的现象,由此说明,此时的汤为饱和溶液。

(二)激发探究意识,锻炼探究能力

在教育发展的全新时代,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展开教学,并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上。科学探究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学生逐渐形成学科意识并发现科学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对教育实行的体现。化学知识的探寻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为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布置实践作业,增加项目学习法的时间长度,拓宽学生的研究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通过长期的钻研探究,丰富学生的化学常识,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性认识。例如,在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这一课的学习中,明确本次学习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弄清氧气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项目活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前预习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讨论,以开展实验等方式探究氧气的化学原理,认识氧气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师设计完成项目方案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步骤达成学习成果。学习项目完成后,还要形成书面报告,将对氧气的实验探寻、结果分析及思维启示体现在学习报告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3]。

(三)创设化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主要依托于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出来后,学习热情才会自然生成,可以说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其课堂注意力,逐渐点燃其对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如此,化学学习不再是学生沉重的负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知识。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创设化学情境,通过情境代入化学知识点,实现课堂模式由“灌输式”向“渗透式”的转化。

在设计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控两点: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否则难以提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但也不能过难,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二是情境类型要多样化,包括实物情境、图片情境及视频情境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丰富教学模式[4]。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场地、实验器具及安全因素的限制,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而在实验情境的创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器具的选择、流程的设计及实验结果的总结,动手实验相比于观看实验,在学习热情的调动上更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这一课教学中,本节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了解从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办法,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了解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意识到回收废旧金属对环保的重要性。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可以以金属的利用和保护为例创设教学情境,如:应用多媒体软件将一些废旧金属污染环境的图片展示在课堂上、采用图解的方式将金属的制作过程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展示真实图片,并结合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意识到合理利用矿物资源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注意保护,矿物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那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另外,铁的冶炼过程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素材中铁的实验过程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

(四)组织小组实验,提高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呈现出显着成果的教育新时期,小组合作教学能够多方面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个体无论具备多少聪明才智,在集体力量面前也会显得微不足道,教师要使学生在小组训练中形成团体协作意识,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小组合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化学实验,多数的化学实验都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在分析问题时,学生之间相互给予思维提示,对于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课堂实验教学可以以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展开,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通常是4人为一组,由小组长分配实验任务,在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结果。小组中每一名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教师的职责就是监督小组的实验过程,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配合程度,及时纠正实验环节中的错误操作,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大胆尝试验证化学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的。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本次实验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同时深化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在小组的共同合作下,组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达成实验成果,然后让每一组成员对自己的实验任务进行阐述,总结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最后由小组长作总结性发言。教师可以让实验完成效果较好的小组到讲台上展示实验过程,将其成功经验分享给全班学生。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将重心放在每一名学生身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完善教学评价,树立科学态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科学态度不仅是对科学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更是一种可贵的求知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学知识,在知识探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用坚定的意志力勇敢面对,这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是极其重要的。对科学真理的求真态度是人类知识文化研究不竭的动力,人类的发展需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也应该用科学态度指导自己的言行[5]。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后评价,要求教师具备端正的科学态度,保证课后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及多层性,突出课后评价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有效的课后评价能够助推课堂教学成果的实现,通过完善的评价模式树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其端正的科学态度。尤其在实验评价中,为了检验评价实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第二堂课上课之前以知识回顾的形式重新再做一次实验,并且故意将学生上节课出错的环节做错,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扮演“小老师”,对教师的实验结果予以评价。这种角色互换的评价模式可以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予以纠正。例如,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这一节课后评价中,因为该节课是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为“点不着的纸”,要求将两张相同的白纸点燃观察其燃烧情况,其中的一张白纸已化为灰烬,但另外一张缠绕在铜棒上的白纸没有燃烧,从而发现导致这种不同现象的原因: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够将热量迅速传导散失,所以其温度达不到纸条的燃烧要求,以此说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展开自我评价,自评结束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他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发现自己在实验中的不完善之处,吸取经验,改正错误。教师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回顾此实验流程,让学生自主寻找实验中存在的错误,能够很好地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现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着力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凸显出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优化各种教学手段,突出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这是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牟琥珀,张珺瑛.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式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27):81.

[2] 陈端.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线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上海教育,2022(19):72.

[3] 陈克娜.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16):11.

[4] 高奇英.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微[J].科幻画报,2022(5):282.

[5] 刘红梅,刘补云.践行核心素养导向评价  引领初中化学教学改革——2021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评析及教学建议[J].考试研究,2022(3):51.

[责任编辑 郭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