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  陈素娥



社会活动:垃圾“回家”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  陈素娥

适龄目标:大班

设计意图:每年的11月份是我园的“文明学园活动月”,结合在日常观察到的幼儿有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意识,但是有时会因为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淆而存在扔错垃圾的现状,因此开展了符合班级幼儿认知需要的有关环保系列活动。通过操作、游戏,帮助幼儿梳理零乱的经验,懂得垃圾正确分类,萌发幼儿爱护生存环境的情感,并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一份;掌偶一个;垃圾桶标志图片3张,分别张贴在三座房子的屋顶上作为“垃圾的家”;自制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图片若干张;垃圾分类迷宫图若干份。2.知识经验准备:班级投放分类垃圾桶;幼儿初步有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和行为。3.家园配合:请家长协助指导幼儿了解家庭或居住小区中垃圾的处理方式。[活动过程]一、借助图片,谈话引入。通过整洁环境和脏乱环境的图片比对,引导幼儿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引导语:这张图上的环境怎幺样?你看了以后心情觉得怎样?二、结合视频和图片,了解垃圾的来源与垃圾分类的好处。1.观看录像一,借助“生活中有哪些垃圾”的交谈,帮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2.观看录像二,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知道可回收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再利用。3.教师结合幼儿的交谈情况进行小结。三、通过操作和游戏,懂得正确“送垃圾回家”。1.集中游戏,尝试“垃圾”分类。师: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哪些垃圾是有害的?请幼儿去拿一张“垃圾”图片,引导幼儿先看清是什幺垃圾,再把它放入相应的“家”中。借助木偶,引导幼儿一起检查“垃圾”是否找对“家”。2.分组操作,强化“垃圾”分类。提供自制的“垃圾迷宫图”,引导幼儿选择一种垃圾,先思考它应该放入什幺类别的垃圾箱,再选择迷宫入口,引导幼儿较快地找到相应的垃圾桶。3.小结梳理教学详案教案备注[课时建议]2课时[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的来源及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初步的自我环保意识。2.初步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的类别,并尝试分类。集中游戏时要观察幼儿是否分对,如果有出现分错,及时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修正,为下面的操作迷宫图奠定基础。活动前,班级投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引导幼儿把生活垃圾扔进相应的垃圾桶里,把准备过程也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图片上的内容应该是幼儿熟悉的环境,更能调动幼儿谈话的兴趣。录像内容可以截取参考“努努多的暑假视频”片段,引导幼儿在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活动延伸]以值日生为主要成员,组建“垃圾分类”检查小组,规范班级垃圾的分类;引导幼儿用各种可回收垃圾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木偶。引导值日生及时检查班级垃圾桶内的垃圾是否分对。帮组幼儿分清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的类别,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反思:

大班的孩子们由于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直接刺激能够引发他们的间接经验;一个孩子的经验能够引起其它孩子对相关经验的回忆、联想甚至推论,从而产生 “举一反三”等现象。

导入环节:我以观看垃圾图片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入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垃圾危害和对回收垃圾、为垃圾分类有兴趣。以“垃圾分类”为活动的中心环节,先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幼儿了解垃圾的来源与垃圾分类的好处。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办法给垃圾分类,第一次引导孩子借助“垃圾该怎幺分类”的版图,引导幼儿将“垃圾”小图片贴在相应的“垃圾桶”上,虽然开头有个别幼儿分错和出现不同的意见,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研讨,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并达成了共识,这说明孩子们是具有自己研究讨论的能力,我们应多给机会他们表达,这样许多问题都能让他们自主解决。当认识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后,我继续通过分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同时也发挥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让他们一起把垃圾重新分类。幼儿经过了两次的垃圾分类,不但获得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同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体现了在探索中学习,教、学、做的统一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是其他教育活动的引子。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更多地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生存的环境,这是本次教育的潜在效应。活动的延伸在于激励幼儿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个环保宣传员——如何做好这些留给幼儿非常大的创造空间,从而也生成了许多其他环保教育活动,体现了活动的可持续性,不乱扔垃圾,看见垃圾要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的意识已经在幼儿脑子里慢慢形成。今后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复习巩固,多些随机教育,相信这种意识会在幼儿脑子里根深蒂固,使幼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