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枫逸幼儿园 金 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阅读的重视,早期阅读也得到了学前教育界前所未有的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于是,很多幼儿园都会要求教师在园所内投放各种各样的读物,或创设专门的阅读区域,这些阅读区域看上去欣欣向荣,但到底有多少的“布置”与“投放”能真正服务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如何充分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并使其成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笔者以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阅读资源对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立足儿童立场重新配置阅读资源

1.你好,小书书!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泛灵心理”,是指:幼儿会把很多东西都视为有生命的、有意义的物品。例如,幼儿在和毛绒玩具游戏时会将这些玩具想象成特定的人物,如好朋友、宝宝、亲人等。这种现象基本集中在小班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我们将阅读材料进行了角色代替,用“小书书”的形式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并用卡通人物进行导入,让幼儿从心理上接纳这个“朋友”,从而使“小书书”成为我们教室的“编外人员”。

在开展“抱抱”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允许幼儿和自己喜欢的人抱抱、和自己的朋友抱抱、和自己喜欢的东西抱抱,同样幼儿也可以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书抱抱。“抱抱”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幼儿对书本的喜爱,同时也让幼儿看到了“小书书”的不同面貌,光滑的小书书、毛毛的小书书、立体的小书书……小书除了外形不同之外,画面和内容也大有差异,幼儿还利用图书的画面和内容区分出了“龙书”“熊书”“兔书”。在这一过程中,书就像幼儿平时珍爱的毛绒玩具一样成了班级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成了幼儿爱惜和保护的对象。

2.嗯,我也喜欢书!

《我喜欢书》是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它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神奇、有趣的书世界。在此书成为班级的一员之后,我们开展了“我喜欢书”的阅读活动。因为幼儿有认识“小书书”的前期经验,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主人公小猩猩产生了极强的情感共鸣——幼儿一边阅读一边交流:“我也喜欢这本书。”“这是童话书。”“这个故事是《小红帽》,我听过这个故事。”阅读活动结束之后,我们请幼儿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书,鼓励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进行表征。听取幼儿的意见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虽然小班幼儿用笔绘画的能力较弱,但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来表达自己对某种图书的喜爱,还能通过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会因画面人物形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而且男孩与女孩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3.欢迎你,我的书!

虞永平教授曾说:“幼儿文学首先要关注的不是教育,而是幼儿的心灵世界。”其实在小班新生进园之前,我们就投放了一批我们认为幼儿比较喜欢的图书,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将幼儿视作了阅读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在“我喜欢书”活动结束后,我们清空了原有的阅读书目,将所有的书摆放成一排,用集体投票的方式保留了幼儿目前最喜欢的图书,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将落选的图书暂时放在“图书休息箱”里,以备未来使用。这样我们的书柜就留出了很多空间,随后我们利用家庭资源开展阅读分享会,请幼儿带上自己最喜欢的图书进行分享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分享,书柜中的书进行了一次“大换血”。这次图书“大换血”归还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权,将幼儿放在了主动学习者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同时因为书柜中的书都是幼儿所喜欢的,所以无论是区角活动还是过渡环节,逗留在书柜前的幼儿也就越来越多了。

利用周边资源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

1.书香常州进教室

作为书香之城的常州,阅读室比比皆是,随着阅读文化的渗入,近年来周边的大小型书店林立。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阅美常州”的探寻活动,幼儿手拿常州地图,寻找美丽常州的读书之地,找到读书之地后便在地图上做好标记。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了解到常州拥有着众多的阅读场所,而且地图标记更是打造出了距幼儿园一公里以内的阅读资源地图。距离幼儿园一公里以内的书店便是常州网红书店秋白书苑,这种集图书馆与书店于一体的营业模式能更好地让幼儿主动学习,而生活中的阅读场景又成为幼儿学习的载体与手段,甚至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当然,细心的幼儿还发现了幼儿园周边存在的各个小型童书馆。由此,幼儿亲手绘制的“1大N小”的阅读场域就此形成。

2.分类整理小能手

当幼儿看到了布置得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后,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班级的阅读环境也能变得井井有条。幼儿的第一反应就是仿照图书馆的图书样式,制作书脊上的书目条,但幼儿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幼儿带来的书本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但又不怎幺识字,于是我们第一次的尝试尚未开始就已经夭折;第二次尝试时,幼儿又想到了可以分类摆放,一开始幼儿决定用封面主人公的方式划分,但摆着摆着幼儿发现封面主人公太多了,致使书柜更加凌乱,计划又一次失败;第三次尝试时,幼儿想到了按图书大小顺序摆放,于是制作了大小不一的标记书牌,之后他们又发现每个幼儿对书本的大小规范不明晰,于是,我们又设立了大小分界线,超过分界线的是大书,没有超过分界线的是小书,刚好在分界线上的是中书。这种分类方式清晰明了,得到了幼儿的广泛认可。可因为在之后多次操作中摆放的时间过长,幼儿再次提出了用颜色辅助的分类方式——给每本书做上相应的颜色符号。随着活动的一次次推进,最终我们确定了“图标 + 颜色 + 分界线”的分类方式,彻底解决了大量书本摆放的问题,让教室内的书柜像图书馆一样变得井井有条。

3.我们都是图书管理员

在图书馆、书店的阅读场域中,幼儿除了观察到如何摆放书籍、怎样进行图书分类之外,还进一步学习到了在公共场所需要遵守规则。由于幼儿是入园新生,因此在进行阅读区的活动时,他们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用视频的方式重现当时的情景,让幼儿在班级里讨论交流,并带着问题去图书馆、书店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将学习到、观察到的行为规则搬进了教室。在互相讨论中,我们用“儿歌 + 标识”的方法将规则意识渗透在阅读区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牢记规则内容,形象生动的标识让幼儿随时对照自己的行为,因为是幼儿自己参与定制的阅读规则,所以幼儿都能自觉地遵守、实施——每位幼儿都是阅读者,每位幼儿都是图书管理员。

渗透阅读资源丰富幼儿的一日活动

1.多元化的阅读区域

班级里的阅读区是幼儿小组阅读的好去处,除了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之外,我们还在阅读区里添置了供幼儿涂画的区域。幼儿的思维活跃,我们适时提供纸笔让幼儿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画下自己喜欢的主人公;提供剪刀和透明胶,幼儿可以在这里修补自己喜欢的书籍,让那些不小心撕破的书得到“重生”的机会;提供思维导图和问题示意图,让幼儿在阅读时也能进行自主思考。

2.区域对应的阅读点

班级内的其他区域也有零散的阅读点,娃娃家里有《超人爸爸》《我爸爸》《我妈妈》《小不点的厨房间》等图书,这些阅读点可以让幼儿吸纳更多的游戏内容——美术区里有《小蓝和小黄》《点点点》等与形状、颜色相关的阅读材料,可以拓展幼儿的眼界,发散幼儿的思维;建构区里的阅读材料,如那些与创意拼搭相关的图册,更是幼儿游戏的支撑,能让幼儿将书中的围合堆砌等方法运用到游戏之中……这些零散的阅读点如同星星之火丰富着幼儿的一日生活,随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3.流动行走的阅读车

除了固定的阅读区、阅读点之外,我们还增设了可流动行走的阅读车。小推车有着大作用——在过渡环节幼儿可以利用流动小推车进行短时间的阅读,减少等待时间;在进行种植、益智等活动空隙,幼儿可以到固定阅读区去挑选相关的阅读内容放入小推车中方便查阅资料;在户外游戏时,小推车的周围成为幼儿休息交流的好地方……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须合理运用生活中的阅读资源,并将其“嵌入”生活场景,将阅读渗透进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在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有力和有益的支持,从而促使幼儿在阅读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