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靓

[摘 要]写作教学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实际展开才能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从而真正促使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真需求”,鼓励学生“真表达”,引导学生“真参与”,为学生创设“真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真实倾吐、个性表达,生发对写作的持久兴趣。

[关键词]写作教学;学生认知;需求满足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85-03

在日常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发掘、细化、整合上,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引领学生步步前行,努力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其实,这样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存在,以至于学生在陌生的语境中艰难摸索,努力追随教师的思路,而无暇顾及自己的需要。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没有喘息的空间,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准备的写作指导课,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真正需求,从学生的认知起步,创设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要的探究、实践课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地接受为积极地自我构建,最终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学生收益最大化。

一、积极服务学生“真需求”

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实施课程育人目标和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既要精准落实课程计划和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需要。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认知,以此为基础思考应为学生搭建什幺样的支架,才能补齐学生的短板。这样的写作教学才不会“面面俱到”而又“一无所获”。

例如,在尝试写作“介绍一种感兴趣的事物”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说明文,对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形成了正确认知并能简单使用。因此,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再去重温课堂细节,再读“交流平台”的归纳、点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向往的玩具、津津乐道的美食等,发现学生对事物特点的了解并不清晰。例如,很多学生对仙人掌的认知仅停留在耐旱、生命力强、有药用价值等方面,而对于仙人掌为什幺耐旱、它的生长特点是什幺、与其他植物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等问题,学生并不了解。此时,教师讲再多的写作方法,罗列再多的表达形式,也是空谈。

因此,教师利用网络即时为学生查找了仙人掌的各种图片,为他们搜集了仙人掌的详细资料。这样,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无米之炊”,而是“食材丰富的一间厨房”了。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资料中自由挑选、自主整合、创意表达,享受运用方法精彩表达的喜悦和满足。例如,一个学生根据资料中“丛生肉质灌木、植株圆扁、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密生短绵毛和倒刺刚毛”等信息,运用相关说明方法进行了细致描绘,使仙人掌的特点跃然纸上:“我家窗台上有一株仙人掌,是妈妈听从同事的建议,买来放在电脑旁吸收辐射用的。当然,你看它那模样,也能猜到它绝不是拿来装点房间的。这扁扁的小东西,浑身布满了褐色的短刺,每根刺的周围还生长着密密的黄色绒毛,让你见了就不由得后退几步,真可谓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过,这株仙人掌的生命力倒是挺顽强的,我几乎没见过妈妈给它浇水,但它圆圆的身子始终常绿,是那种饱经沧桑的深绿。而且,在它的身子上端,还对称地长出了两个小的仙人掌,整体看起来像一块大的熊猫饼干……”

习作是为表达服务的。倡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前提是学生内心有表达的需要。如果强迫学生去写,结果必然是胡编乱造,或者是写出味同嚼蜡的作文来。教师需要转换教学理念,写作教学不在于教学生怎幺写,而是需要立足学生实际,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引导他们学会表达,为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热情鼓励学生“真表达”

学生习作的情感表达、主题立意大多受认知和视野的局限,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思维去推想事物可能的发展方向,去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这些表达虽然稚嫩,却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教师应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给他们写作的自信,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例如,学生在写作《我家的智能台灯》时,这样写道:“看到我的视力一天不如一天,妈妈那个急呀!她又是上网百度,又是跑医院问医生,最后居然莫名其妙地听从了一个小售货员的建议,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个被称为‘智能台灯的照明工具。她非常开心地告诉我:‘这盏台灯的光线可以根据室内的情况进行智能调节,你写作业时,就不用担心光线刺眼或者亮度不够了。于是,这个‘高科技产品就落户在我的书桌上了……”

这样的表达,与“在我的书桌上,有一个可以自动调节光线的智能台灯,那是妈妈为了保护我的视力而专门购买的”这一表达相比,明显多了些个性——学生的言语之间流露的是对妈妈的行为的调侃,在成人看来或许会觉得缺少感恩之情;他所使用的“被称为‘智能台灯的照明工具”“这个‘高科技产品”等称谓,似乎与本次习作“感兴趣”的主题不契合。但是,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教师不应随意评判、人为干预,因为这就是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教师应该鼓励这些真表达,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习作才不会味同嚼蜡。

学生眼里的世界是真实的,他们的习作必然也是真实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去畅想心中那个真实的模样,让他们真正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例如,在写作《我的家乡》时,教师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心中的真实世界。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居住的村子的特点,描写出瓜果飘香的家乡;有的学生根据村里人的爱好,设计了供学生娱乐、散步的社区广场;有的学生从当下的需求出发,想象出家乡未来学校的样子;有的学生甚至勾画出村子里“流动医院”的雏形,想象出看病不需要东奔西走,坐在电脑前就能与全国各地的专家面对面问诊的医疗系统……

学生的习作会有瑕疵,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肯定学生敢于表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性,一味地按照成人的写作水平来要求学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压抑,最终不敢表达,害怕习作。

三、主动引导学生“真参与”

好习作是修改出来的。小学生的习作还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他们的习作较为稚嫩,有时会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句子,这是正常现象。教师需要正视这一现象,不可嘲笑学生,而应引导他们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我修改、同桌互改、小组合作改等方式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修改了学生的习作后,再让学生进行订正。这里可以换个思维,先让学生修改。在修改方式上可以进行调整。以前多为找错,让学生修改错误;现在可以让学生找优点,如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等等。同时在分数上也要有所调整,可以让学生找好句子,找到一个就加分,上不封顶。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修改。同样,在修改次数上不设限,可以多次修改,分数多次叠加。这样,经过多次修改,既能让学生明白好习作是修改出来的道理,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的修改既可以与学生修改同时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修改后进行统筹修改。如有可能,尽量做到当面批改,肯定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此外,还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进行优秀习作展示。如时间不允许,教师可以通过旁批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例如,可以在旁边批注:“这一句写得真棒!”如果学生习作需要修改,教师可以采用商讨的形式,如“好好回忆当时的情景,再写得具体生动一些”,以这样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针对学生习作,在修改环节,教师也要放权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中来。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来说,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热爱。将修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修改,参与到习作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修改意识,为其习作水平的提升乃至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四、积极创设学生“真平台”

写作实践活动还承载着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往往容易沉醉在自我的小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这样的写作或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个人的心灵倾诉,而变成了学生不愿意分享的隐私,或自言自语,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使习作失去了对话、交流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习作的交流功能,如在动笔前提醒学生先假想自己将要跟谁分享这个事例,要让他(她)读懂自己什幺样的观点,读后受到什幺样的启发;然后告诉学生写完以后,要在小组内互相读、在班级里互相读,甚至可以打印出来贴在班级里或者向报社、杂志社投稿。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去看这一篇习作,并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投稿途径,将习作的表达、交流功能展现出来。

当然,让学生习得交流、表达的手段不是写作教学的目的,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树立对写作的正确认识,并通过积极的交流活动放大学生作文的闪光点,从而让每个学生在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扬长补短,获得不断进步。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习作交流展示活动可以从以下视角切入。

一是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对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充满真实情感、真实生活的叙述,可以以片段欣赏的方式,在班级内进行集体展示、交流。这对那些平时作文不太出色的学生尤其具有触动作用。他们可能会在“原来好作文就是这幺写”的顿悟或者“我也有写作的潜力”的自我暗示中,写出更多精彩的句段来。

二是体现本次习作要求的成功表达。每次的习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对于那些熟练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并积极展示他们的习作,给其他学生以示范、启发。

三是有创意的结构安排。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所体现的并不是他们本时段的学习情况,而是他们的整体写作素养。教师要一如既往地肯定学生的进步,表扬他们的优点和对写作的创造力。

四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主题。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对学生习作中流露出来的正能量、新风尚,教师要充分肯定,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既是满足学生学习成就感的需要,也是彰显优点、激励进取、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需要,值得教师精心设计,积极运用。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依托校园广播、网站、橱窗报、微信平台,乃至儿童报刊等渠道,鼓励学生主动向外投稿,持之以恒地向外展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见识,拓宽其视野,丰富其写作内容;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实践,真诚地欣赏学生的实践成果,时刻为学生的真需求给予相应的点拨、引领,做到不焦躁、不拔高,从而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真实倾吐、个性表达,在自由言说的过程中,萌发并保持写作兴趣,动力满满地行走在快乐写作的大道上!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