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兵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关键和基础是审题,而形成良好的审题能力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29-01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没有将题目看清、没有弄懂题意是学生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而这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一、重复朗读,培养审题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解答数学题时,同样要重复性地读题,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有利于理清解题思路,确定解题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读题,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题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例如,教学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水果篮里面有5个苹果,小明爸爸买了6个梨放进去。小明写完作业后拿了一个苹果给自己吃,又拿了一个苹果给同伴吃。妈妈下班回家又买了5个苹果,问水果篮里有多少个水果?有多少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题,要求他们在读题过程中了解整道题有多少计算步骤,最后求的是什幺。学生通过反复读题后就会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分析与解题,最后列式为5+6-1-1+5=14(个),即水果的数量是14个,苹果的数量为5-1-1+5=8(个)。通过反复读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二、适时引导,找准审题关键

由于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术语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要对数学概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术语的正确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解题提供更大的帮助。如行程问题当中“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的含义、应用题当中“倍”的含义等,很多学生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数学术语,所以就没有办法弄懂题目和正确解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相距858千米的A地与B地开出,每小时货车的速度是78千米,是客车每小时速度的1.2倍。多久之后,货车和客车能够相遇?”很多学生列式为858÷(78+78×1.2)=5,分析后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审题的关键,即“每小时货车的速度是78千米,是客车每小时速度的1.2倍”,也就是说“货车速度是客车速度的1.2倍”。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自然能够正确列式进行求解,即858÷(78+78÷1.2)=6(小时)。这样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最后正确解答。

三、比较练习,提升审题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很多内容虽然有内在的联系,但也有所不同和区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知识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有这样两道题:“(1)四年级的同学去参加活动,其中女生有33人,男生有36人。假如平均三人一组,那幺可将男生分成多少组?女生呢?(2)四年级的同学去参加活动,其中女生有33人,男生有36人。假如平均三人一组,那幺总共可分成多少组?”教师可先让学生解决第(1)题,由于题目非常简单,所以学生很快得出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解答第(2)题,由于学生混淆了这两道题目,所以得出了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可同时出示这两道题让学生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区别。学生通过比较后就会发现,第(1)题是求男女生各分成几组,第(2)题问男女生加起来的总数被分成几组。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找到两题中细微的差别,最终正确解决问题。

四、数形结合,提高审题效率

在解答数学题时,为了真正理解题意,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由于一些数学题中有很复杂的数量关系,导致难以理解和解答,而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以线段图或模拟实物图的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条件,这样就能够清晰明了地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最终正确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假如在一个宽9厘米、长15厘米的长方形里,将最大正方形剪出,那幺图形剩下的面积有多少?”面对这样的题目,仅靠理解来解题很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示意图画出,这样题意就能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正确解答。这样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题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要靠学生的自觉反思、自主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