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洪美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一位教师都在变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开始,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始。那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一些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这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当中。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学也逐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使每一位学生在自主、自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要把这些教育理念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那就需要我们努力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我们要懂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的发展学生。假如还像传统教学那样,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学生当作我们教学的产品的话,那么开展探究式教学就不合适了。但我们现在的教学目的在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老师就不能再只做知识的传播者了,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搞懂的、自己能探究的,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因此,教给学生会学习远比学会重要。如在讲授杠杆平衡条件时,笔者就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首先用扁担挑不等重的两个物体,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必须放手让他们探索。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要灵活掌握尺度,做好放手与管理相结合、做好探究与点拨相结合、全面要求与个别要求相结合。初中物理中的探究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设计也占一定的份量,这部分的教学比较灵活开放,让学生自由发挥,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实验过程的安排设计,全由他们分组合作完成。例如,在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创造研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对比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3.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的效果。优质的物理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例如:在《气体的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学生观察发现易拉罐变形且发出声音。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这个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为什么在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封住罐口?”“罐口出现‘白雾说明了什么?”“这种排除空气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还有哪些应用?”在一系列的问题的设置教学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和理念,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多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来安排教学,灵活采用探究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能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