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宾德 仲生仁 颉栋

摘要:通过对武威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阐述,指出了适应我院“一体三通”的以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让其他同类高职院校借鉴学习提供可以参考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127-02

根据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号)精神:“高等职业学院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办学特色、服务社会经济的首要所在。本文主要针对武威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和运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作为一所国家第三批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单位,旨在通过示范建设的引领作用,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一些典型模式,以便参考学习。

一、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其工作重心从抓规模扩展转向抓内涵建设上来。在教学思路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要求人才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这一定位决定了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也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高职教育改革当中有其独特的必要性。

(一)能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职业道德。学是目的,工是手段,知识可以传授,但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中领会职业技能,在工作中形成职业能力,可以让学生尽快形成职业操守,更重要的通过职业岗位的训练,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进而转化为职业能力。

(二)能有效的弥补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随着这几年的扩招,高职教育的住宿问题、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后,学生至少要安排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等于给学校节省了1/6的办学成本。另外,高职办学的实验实训设备更新换代、实践教师的技能水平等问题,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要想解决学生规模日益扩大与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实施工学结合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三)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通过工学结合这条路子来实现,只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功能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为培养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培养和熏陶。专业技能由学校来培养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可能也只是一小部分,只有在开放的、职业的环境下,在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配合指导下才能实现。

二、现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过程

根据我们学生主要就业区域,组织专业建设小组成员赴上海、广州、安徽以及周边几个工业园区进企业进行调研,主动联系并走访这几年毕业留在原实习单位的个别学生,仔细听取企业负责人、就业学生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和要求。开展职业岗位分析,归纳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组织有企业行业参与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

(二)运行过程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分解为岗位基本技能培养、岗位核心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职业素质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1.岗位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工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零件加工信息分析》和《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等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本专业对初学者能力的基本要求,也为后续岗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时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体育与健康教育》和“两课”等课程。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们对岗位基本能力的掌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2.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主要依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控制系统应用与分析》、《机床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等岗位核心领域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机电设备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项目的生产性实训。并结合职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使学生获取维修电工、机械加工、电焊工、钳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岗位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学生带薪到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生产任务,校企双方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期间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实训,按企业制度考核与管理。学生在实训中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提升社会认知、人际交流、合作共事等多方面素质,并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职业素质全面提高,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三)运行成果

1.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我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创新了“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课堂与车间”的高度融合。在教会学生生活本领的同时,传授他们生存的技能,以此来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始终把进校有收获,出校有岗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2.打造了一批强有力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下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完成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或承担一定量的实际生产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充实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成为“双师结构”打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以此来改善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并组建以“双师结构”组成的教学团队,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实施“课内理实一体,基地全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我们运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激趣、求异、探究和迁移四种课堂基本要素,来使学生们在接受新事物时,思维能处在最佳的活跃状态,引导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来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方法来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4.完善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我院在运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能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此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等日常性教学管理的监控,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运行的状态。另外,我们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上,并同时寻找适合的工学结合的切入点,将学习过程最终转化为技能实践与成长的过程。

5.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我院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为整合教育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组建了以我院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界限的有效合作,使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搭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的桥梁,推动了职业教育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三、结语

好的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为出发点,而好的教学是要用学生工作能力的高低来考评。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人才培养模式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永远不会成为过期的话题,因为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的,只有适应环境的人才有生存的可能性。改革不是迎合领导,更不是趋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在真正的需求当中学有所长,乐有所获。注重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让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而让动手实践促动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我们实现教学改革的唯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9-09-23.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06-2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H].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杨永春,陈建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2,(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