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德

摘要: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学生是零起点学生,自本科三年级始,学生自身外语实践能力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在不断增强。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学生掌握该语言的核心。因此,教师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全面进行正迁移的引导与培养是学生更好掌握所学外语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非通用语;语言技能;正迁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67-02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掌握了基础阶段的语言基本知识后,在向高年级阶段过渡时往往会有不太适应的感觉,因为这一阶段是需要学生独立应用语言的阶段,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高年级阶段的学习,逐渐进入并适应该阶段的学习,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不断指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听力技能的过渡培养

1.听力材料的选择: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在听力方面已具备了音位能力和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对简单的听力教材已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那么,在该阶段加深难度的听力内容是必须的。同样,学生听力的效果与听力材料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感兴趣与否都会决定听力效果。当然,材料的可理解性则取决于学生的语言程度、材料的类型和背景知识的多少,在此期间,需要教师选择句型不要过于冗长,并提供解释性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听力内容。而今,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和音频更是画面清晰逼真,语言生动引人,虽然比不上自然的外语语境,但其氛围也已是很好,学生完全可以从中获益,做到寓学于乐了。因此,让学生观看大量的多媒体音频和视频内容,并进行引导性的讨论或让学生相互交际等活动均可增强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2.学生自身的状况:学生自身的状况包括学生的语言水平、词汇的记忆量以及情绪等问题都会影响听力效果。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语言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学生在听力方面常会遇到许多的生词、长句或难句,这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郁闷、烦躁和不安的情绪或直接关闭听力内容停止去听,这就要求教师耐心疏导和鼓励,给学生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建立自信心,重新投入到听力内容中。

3.听力的训练方法:教师所采用的听力方法对学生高年级阶段的听力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听力过程中,教师可布置一些与听力内容相关的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听力内容的扩展、重复和说明。正如在听完一段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口头复述,并要求其复述内容尽量达到准确。在课堂内可依据听力内容开展多种活动,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准确地了解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外语表达。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中不同形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互动交际活动中,以此来调动学生们对听力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实现听力训练的正迁移。

二、会话氛围的营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学习中,会话交际是继听力之后接踵而至的技能。在听懂对方的表达的同时,也要迅速做出相对应的反应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要实现高年级阶段学生会话交际能力的正迁移过渡,需要教师在课堂和课后积极营造会话氛围,使用外语授课,课后要求学生们也要积极使用外语进行相互的交谈。最初,尽管学生们会有一些不太习惯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对话练习、角色扮演或小组辩论等方法来推动学生对语言的表达情趣,让学生亲自投入到语言交际实践中,发现自身的语言误区,真正感受到语言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大量的词汇、句子来奠定基础,以此来促使学生付出加倍的努力来记忆更多的单词和句型来充实自己的会话表达材料。而此时,需要教师所做的就是要因势利导,及时向学生讲解交际意图和会话技巧,以促使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学生其外语的交际能力相对容易一些。尽管外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会使学生喜欢将母语的交际模式套用在相应的外语交际场合中,从而违反交际惯例,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靠自身去努力克服和纠正。

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往往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对本国语交际规则的明确知识,常常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太考虑对方的交际习惯;其次是缺乏对外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明确知识,不了解在外语的语法结构中有时有一定的程式。前者的过失自然属于学生的母语教学,而后者则归咎于外语教学。因此,作为外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特别是在高年级阶段,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外语材料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小故事或拟定一个话题让学生努力用外语来表达,从而避免无话可说的窘迫。

三、阅读方面的引导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有人提出两种阅读方法即阅读者可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句法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或是阅读者从字母和单词的辨义开始,不断进行上下文中的辨词来完成阅读。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很大的弊端,即把阅读过程当作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活动。事实上,阅读它是一种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涵盖了多种语言知识,任何单一的语言知识无法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外语与汉语在书写、文字符号、语音规则、语法规则以及语用原则方面差异很大,对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必然形成一定的障碍。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从最初大脑和视觉的不适应转变并过渡到使大脑和视觉接受的范围和速度逐渐增加,赶上或超过对汉语文字的反应,该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大量的易难相结合的阅读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向复杂过渡。其次,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阅读情绪包括其态度、性格等因素。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应以学生本身的兴趣和文化背景为主旨,也就是阅读内容不仅要有语言方面的可读性,更要涵盖部分外文化的内容借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其内容的选择只要达到学生的阅读目的和实际情况,就可以认为是适合的阅读材料。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阅读令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让人精确。”因此,学生外语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之一,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积累、积极实践。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词汇和句型表达,教师就应开始对学生进行一些短篇的写作练习,向学生强调单句构造而不要急于写过于冗长的句子,并要求学生在造句、句型转换练习上多下功夫,也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对照先消除一些基础性的错误。在避免基本的结构错误后,加强学生对词义的区别和搭配关系等一系列的用词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写作课与其他课相比有时略显枯燥。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在写作课上,教师对当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讲解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就一个特定的写作题目如何开始、如何确立主题、如何进行结构的安排等内容进行十到十五分钟的即兴辩论,也许有些学生无法用完整的句子进行阐述,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用汉语和外语进行穿插表述,并布置相关的习作练习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写作,教师修改后再进行课堂点评,对每位学生的习作必须给予相关的点评,并将优秀的作品在全班朗读,让学生们发现并找出自己的弱点所在,以加强阅读来帮助提高写作。这样不仅促进阅读而且也提高了写作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实现写作能力的正迁移培养。

五、翻译方法的引导

在外语学习的整体任务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互为弥补,相得益彰。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后,就能够进行两种语言的交替互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也是测试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手段之一。通过翻译学生所暴露出的理解偏差,能直接直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水平。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和读的能力来获取不同的语言信息,通过说和写的能力来进行交流,而通过翻译传播信息。在该阶段,教师对翻译理论与原则的教授,对学生翻译内容的纠正与点评是关键,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列举和分析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表达,还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通过大量的例子直观地向学生讲解翻译技巧,要求学生在进行翻译时不可草草而就,要尝试着摆脱汉语的束缚,在反复的互译练习中且要根据上下文意思作灵活变通,不可过于拘泥于形式,要合理地进行词汇的增减;提醒学生在语法规则、句法结构和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告诫学生慢慢脱离汉语腹稿中的字捏合成的外语表达,不可随意脱离翻译基本原则的指导,使翻译成为一种无规则的文字游戏,避免翻译出的内容常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使学生能够明白直译和意译的辩证关系,二者各有优劣,灵活应用直译和意译这些翻译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总的来说,外语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学生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端正学习态度来学习,只有教与学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烈.外语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朱立才.汉语外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04.

[3]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李莉.听力揭秘[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5]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李荣轩.涉外外语教育论坛[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