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韡韡 徐惠如 崔雨晴

摘要:“新媒体”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新媒体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快捷的传播速度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来说,新媒体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97-02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新媒体以其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快捷的传播速度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更是得到爱“尝鲜”的高校学生的青睐,融入他们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而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来说,新媒体更像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学生工作应该从新媒体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方面入手,争取先机,从容应对挑战。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征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本文对“新媒体”的界定采用匡文波在《“新媒体”的概念辨析》一文中所提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概念,但也并不是指时兴的媒体,严谨地说,应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它的基本特征。那么,它又有哪些特征吸引了广大高校学生对它“爱不释手”呢?

1.多样性。现今的“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形态众多,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能够满足高校学生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2.便携性。新媒体更多地以应用程序的形式存在于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中。广大高校学生接触新媒体的能力强、速度快,又渴望了解国内外新鲜事物、参与其中讨论交流,随着电脑、手机等便携终端的普及,他们能随时随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新媒体。

3.平等性。新媒体依托于互联网这个虚拟环境,不同于大学校园里的面对面的生活环境,在新媒体环境里,每个学生不论姓名、年龄和专业都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和展示自我,交流双方从形式和心态上都能达到某种平等和互信,也能弥补一些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不平等感。

4.即时互动性。网络的飞速发展、4G时代的来临都让交流变成了动一动手指、几秒钟就能完成的事情,这给渴望展现自我、热衷新鲜事物的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二、新媒体给高校学生群体带来的变化

新媒体的多样性、便携性、平等性和即时互动性决定了它能够渗透进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一些变化。

1.新媒体让高校学生和教师“平起平坐”。改变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方式是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新媒体出现之前,教师似乎“高高在上”,难以触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也主要发生在课堂上和教师的办公室里,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而现在,新媒体的平等性和即时互动性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面对面交流成为了他们交流中很小的一部分,通过网络运用新媒体工具来互动成为了主要的形式。学生可以随意在教师发布的微博、微信信息下评论和分享,教师可以通过QQ和微信向学生发布各类信息,了解学生动态。

2.新媒体让高校学生“足不出户”。新媒体出现之后,高校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内容也丰富多彩。原本需要走出去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足不出户也可以完成了。吃饭可以网上订外卖,交友可以用微信、QQ,想父母了可以用网络视频通话,购物有淘宝等各类网购网站供选择,了解新闻时事有各类新闻网站和客户端。另一方面,新媒体无形中增大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学生沉迷于应用各种新媒体工具中,整日足不出户,原本丰富的课余生活变成终日窝在寝室与手机和电脑为伴,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逐日丧失。

3.新媒体让高校学生“自我陶醉”。各种新媒体工具让高校学生参加社会讨论、表达个人看法变得十分容易了,高校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如微博评论、贴吧跟帖、文章评论转载、QQ个性签名、微信朋友圈等,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行使着一个社会人的权利。然而,过于宽松的言论自由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他们自我陶醉,经不起商量,听不进劝告;另一方面,网络鱼龙混杂,这些“键盘侠”们很容易被误导,迷失方向。

三、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

1.工作平台的扩展,对学生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新媒体让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平台得到扩展,学生工作者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多了,对学生工作者的要求也成比例的提高。首先,要求学生工作者能有时间和精力应对新媒体平台中各种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如学生的交流申请、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等。其次,要求学生工作者能够熟练应用多种新媒体工具,合时宜地利用它们进行学生工作,QQ、微信、微博等都要玩得转。另外,还要求学生工作者能够进行舆情分析,发现舆论导向。信息时代下,学生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已然成为专业素质中的一种,对这种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

2.工作外延的扩大给学生工作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学生活动的范围从现实生活中延伸到网络虚拟环境中,而且呈现出更多地偏向网络虚拟环境“一边倒”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环境不能自拔。学生工作的内容也因此被拓宽,除了利用新媒体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工具,号召学生走出网络,提升面对面的交际能力也成为了当下学生工作的一部分。

3.工作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增大。新媒体大环境下,学生的言论自由权得到了充分尊重,尤其是“90后”,一出生就生活在漫无边际的网络环境里,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十分强烈,学生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已经很大,学生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受到挑战;加之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资讯如海洋般汹涌而来,学生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一次又一次被颠覆,使他们的价值观难以聚焦形成,在无形中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四、高校学生工作的应对策略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对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也开始在利用新媒体构建信息网络和信息平台,但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部分学生工作者不在新媒体发布内容上下功夫,无法吸引学生关注,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利用了新媒体工具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可从工作技巧、工作方法和监管机制三方面入手,推进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1.提升新媒体工作技巧,开拓学生工作新阵地。新媒体时代下,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提升新媒体工作技巧势在必行。提升新媒体工作技巧的第一步是要了解和熟悉时下学生中流行的新媒体工具,明晰每种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如哪种工具更适合发布事务性通知、哪种工具更适合征求意见、哪种工具更适合快速分享等。在每次发布前进行信息分类,对号入座。其次是要掌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可以借助哪几种新媒体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最后,学生工作者需要学习传播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掌握对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技巧,收放自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2.创新新媒体工作方法,实现学生工作O2O新路径。创新新媒体工作方法是在新媒体平台自我定位明晰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对新媒体工具“爱不释手”这一特点,在发布内容、话语和团队构建上进行创新,以实现对学生“线上引导、线下教育”(O2O—Online to Offline),以号召更多的青年学生走下网路、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重视受众的地位,受众决定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因此,在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设计方面,要从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和接收习惯出发,设计合理的内容发布时机、发布频率、发布数量、发布内容等。在话语策略方面,要在把牢政治和法律底线的基础上,用鲜活、生动、赋有青春特色的语言赢取学生的青睐。

新媒体团队构建上,必须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组成专业的、分工明确的、数量稳定的、责任心强的工作团队,三个层面互为支撑,注重对团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传播理论培训,以做好“把关人”、说好“两面理”。

3.健全舆情监管机制,优化学生工作舆情环境。在“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的新媒体团队中,须有专人负责新媒体舆情监管,加强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的宣传,做好舆情引导;定时对各类新媒体工具中围绕学校学院热点问题的学生动态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处理;对于突发事件早作舆情处理预案,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完善校内舆情奖惩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学会理性发声。只有加强舆情监管,才能让学生处于一个正面的、正能量的舆论环境中,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才能真正的做到让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增加知识、增长才干,才能让新媒体成为学生工作的新阵地、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2]黄理漓.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教育管理,2015,(2):206.

[3]张蕾.论新媒体的特点及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264-265.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47-50.

[5]翟屿潼.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J].新闻战线,2015,(7):118-119.

[6]孙娜,叶樱,邱丽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70-171.

[7]王洛忠,陈江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