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立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前提和基石。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道德、价值、修养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立德树人;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K82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40-02

党的十八大在教育方面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见,“立德树人”,即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前提和基石。其实,早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已经提出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选择。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等。人文性更多的是由宗教、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所体现出来的,因此,人文学科才有道德和价值倾向。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道德、价值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生活空间变成一个“地球村”。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民族间的偏见和冲突时有爆发。原因就是缺乏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是致力于民族间相互理解、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美术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性。因此,我们要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样才能对各民族的美术文化有更宽泛的理解和尊重。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让学生通过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等,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意识,只有多沟通了解才能避免误会和隔阂,才会相处融洽。要让学生了解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我们说,美术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人的关系

美术的人文特点和人文精神,决定了美术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情感、态度和意识。尤其在欣赏课中,从低年级开始许多美术课业都以“母子情”“朋友情”来突出人文内涵,如《妈妈和孩子》、《伙伴》等,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家人和朋友相处。以人美版美术教材《妈妈和孩子》为例,就引用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妈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来展现妈妈与孩子的亲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母子之情、认识多种表现形式、学习观察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要珍惜这份爱,将爱扩大,用爱心去对待身边的人。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危机:全球气候变暖、植被大量减少、野生动物频临灭绝……自然灾害向人们发出严重警告,其目的就是唤醒人类的警觉。因此,一些美术课程的设置,如《可爱的动物》、《生命之源——水》等,从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动物关系等方面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欣赏、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形、色及动态之美,培养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和保护动物的爱心,认识到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存才能创造健康的生活条件。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生活环境。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因此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美术课程中设置了诸多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课业内容,如《变垃圾为宝》、《小区规划畅想》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品质。通过《变垃圾为宝》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通过《小区规划畅想》的学习,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对他人、集体、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进而学会要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社会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2.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还是民间美术,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意义。在学习中感悟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感和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从小树立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意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的使命。

此外,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欣赏了解到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美术史最具民族色彩”,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风格、不同样式、不同效果的美术作品。在异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前,学生学会以一种宽容的态度表现出对作者和作品的尊重,尊重每一种独立的个性——艺术家、艺术观念、艺术作品和艺术流派,更好地尊重理解多元文化。

3.战争与和平。有关“战争与和平”的经典美术作品不仅能给学生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还能带来震撼性。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题材的美术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到我们需要和谐的社会、充满祥和的社会。那么,我们应从自身做起,立志做一个和平使者,将爱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做起,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减少冲突与误解,维持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应该以这样的思想来培养学生,针对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种种弊端,培养他们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从小就培养和平意识,才能真正带给世界和平与安定。

二、视觉图像对德育的挑战

图像以其醒目、直白、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吸引着眼球,使我们在受到它的恩惠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受到了负面的冲击。这是一个混乱、良莠不齐的读图时代,原因是:一方面,因为人的思想准则偏失,内心没有道德规范,所以随心所欲,不知善恶、美丑,只要能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便尽其所能;另一方面,有关道德宣传的公益广告凤毛麟角,经济浪潮已将它们挤压在一个角落里,偶尔在大街上会看到它们,却也显得平淡、单调,与视觉消费广告相比,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起人的情感共鸣,又何谈能达到它宣传的目的。艺术是多元化的,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但艺术无论发展到何时,它作为人类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这种职能不能改变,对真善美的表现不能改变,主题崇高的艺术作品永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春秋时期,孔子在编录《诗经》时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思无邪”。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思想情感的文化载体,应以其直观性和持久性,营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传达给人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的向往。

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落实到美术教育中,奠定学生人格的魅力。如丁宁教授所说,图像本身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对所有的图像都一视同仁,没有什么鉴别能力。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甄别什么是健康的、低级的作品,要引导学生了解经典高雅的美术作品能成为经典的根源在哪里。高雅与低级美术作品的甄别不应看现行,而应看其流弊,看对社会的长久影响。因此,只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才能使他们具有鉴别能力,作为未来视觉图像的创造者,服务于社会,传达给人们以爱的、美的、善的信息,激发对美的遐想。

综上所述,教育是根本,而美术教育在进行立德树人方面以其特有的优势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中德育功能,让学生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