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张俊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揭示其报道通过语言手段塑造专制、强权的中国形象,并暗指“中国梦”隐含着中国试图称霸世界、将“中国梦”作为政治工具统治中国的野心的错误论断,阐释了英语新闻报道通过隐性语言表达话语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以期唤醒人们辩证对待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识。

关键词:新闻报道;话语;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60-02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工具语言学理论[1],最早见于Fairclough的著作《语言与权力》中,是将话语分析与权利、意识形态等相结合,进而研究文本与政治、社会及文化之间关系及现象的一门语言科学。

在中国,新闻话语分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语言学家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仅限于语句功能和句法结构,因此没有联系到现实的社会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重视新闻话语的社会背景,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开始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1.国外研究概况。语言学家Fowler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早期阶段贡献卓著,他与语言学家Kress和Hodge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先提出“批判语言学”的概念[2],书中Fowler对美国轰炸利比亚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性分析,之后其又展开了对性别、人权及法律等方面的新闻话语批评性研究,并于1991年出版了名为《新闻中的语言:媒体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著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新闻话语的特点,并指出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对新闻话语和新闻信息结构的影响。1995年,Fairclough出版了《媒体话语》一书,书中以电视、广播媒体为例对批评性话语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大众媒体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2009年,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基础,Ruth Wodak、Anna Triandafyllidou和Michal Krzyzanowski在其编著的《欧洲公共领域与媒体》一书中探讨了欧洲历史、政治和媒体之间的联系,探索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形势的重组。

2.国内基本情况。批评性话语分析于1995年被北京大学英语系陈中竺教授引入中国,他在《批评语言学评述》一文中陈述了批评性话语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之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辛斌教授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如《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略论批评语言学的哲学社会学背景》等,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此同时,我国的其他语言学家也展开了关于批评性话语的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田海龙教指出:批评语言学强调对文本的实际分析,注重通过文本的语法分析来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企图建立一种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直接关系,对后来的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近年来,新闻话语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对新闻话语的批评性研究吸引了更多中国语言学家的兴趣。张延续发表了题为《批评语言学和公共话语—美国《新闻周刊》的批判性分析》一文,批判性地分析了新闻的语言结构并探索了新闻话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之后,著名语言学学者徐立新、任芳等人都曾经在批评性语言的研究上取得成果,这些成果和论文,为我国批评性语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提高人们对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认识提出了警示。

二、英语新闻报道中“中国梦”话语的批评实例分析

1.研究对象。本文以英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关于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3篇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语言运用所隐含的意识形态问题及对中国的抨击和歪曲。3篇报道分别来自New York Times、Economist和Defense News。所有报道关键词中均包含“Xi”和“Chinese Dream”,报道长度均超过千字。

2.研究方法。以Fairclough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对新闻话语进行批评性分析,通过词性、语法的使用、语态等语言学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3.结果比较与分析。

(1)用词暗含“中国威胁”。西方媒体经常在新闻中使用隐性词汇,这种词汇通常具有多种含义,由于翻译的信度不同,往往使人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这种报道整体上表露出赞美与称颂,但用词却表露出隐晦的意识形态特征。如:The hope is that Xi is a reformer who will guide China through domestic transformation and to responsible statecraft. The fear is that Xi is a nationalist,who has set China on an aggressive course of bullying its neighbors and confronting the United States .(Xi Jinpings Chinese Dream,摘自纽约时报)这句话表面是说中国的强大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远见卓识,但其中nationalist、aggressive 、bullying几个词汇的运用却耐人寻味。“nationalist”意为爱国主义者,但有民族主义者的意思,隐含极端之意,“aggressive”虽然是指有进取心,但却隐含侵略性,而“bullying”是欺凌的意思,暗指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通过充满心机的词汇运用,表现了西方媒体的政治用意。

(2)使用系动词、情态动词和副词误导读者的判断。The fear seems not unfounded. China has intensified its territorial claims,from island disputes with Japan to vast areas of the South China Sea.(Chinas future—

Xi Jinping and the Chinese dream,摘经济学人杂志) “seems”表示不确定,但却是在说反话。“恐惧似乎不存在”,其实是表示恐惧确实存在,同时,这些报道中均大量使用“maybe”和“perhaps”等虚词,表达的是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这种“不确定”和“可能”,暗含了与表述相反的事实,会影响读者的判断。

(3)运用转换用法歪曲客观事实。转换最常用的形式是被动化,目的是为掩饰因果关系,如:Xi Jinping officially became Chinas president an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on Thursday, but since November he has been making speeches around China that the media have dubbed the “China dream” speech.(New President Xis‘China DreamSpeeches Look to Future,摘自英国防务新闻)“dubbed”模糊了“称为”这个词的主体,使读者误认为“中国梦”不是出于中国人民的意愿,而是政府强加给民众的想法,具有“指使”的意味。这句话本来可以使用主动语态进行表述,但如此使用却隐含中国媒体是政府政治统治的工具这一歪曲意义。

三、批判性话语分析对英语新闻报道实质的揭露

1.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危机感,通过媒体等手段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分化和攻击,其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中国人民自1840年后饱受压迫,不可能也绝不会再去压迫别人,这种不实的歪曲早晚会不攻自破。应该看到,真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的不是中国,恰恰是那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

2.歪曲中国媒体形象。通过不实报道,暗指中国媒体是中国政府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是对中国媒体的极大的不尊重。中国媒体越来越遵从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媒体相关立法日趋健全。中国媒体对“中国梦”的宣传也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结语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奉行保护主义的原则,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暗指“中国梦”是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是毫无道理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揭示了英语新闻中隐性表达的意识形态和权利的关系,读者对其进行批判地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实质内容。

参考文献:

[1]任芳.新闻语篇句式模型的批评性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19-23

[2]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