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李月娅+龚小兵+邬闻文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改革深化,“90后”、“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主体地位明显增强,教师旧的传道授业方式受到巨大挑战。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道生命线,承担着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保姆型”辅导员已经不再适应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应主动思考、积极研究、与时俱进,从“保姆型”辅导员转变成“导师型”辅导员,努力当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关键词:高等教育;导师型辅导员;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25-02

一、引言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最近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也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上的“父母”,他们是接触学生最多,了解学生最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多的管理者和老师,肩负着学生在大学里的成长成才重任。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的错综复杂,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高低不等、情感问题越来越突出、外界诱惑时有发生、心理障碍频频发生、职业发展盲目多变、生存技能不均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导致辅导员工作只能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中打转,无闲暇时间思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保姆”性质,让辅导员有更多时间思考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从“保姆”型转变成为“导师”型,助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青年才俊。

二、高校辅导员的内涵

从1953年清华大学蒋南翔建立辅导员制度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这项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需要“导师型”辅导员来完成教育者新的使命。[2]1965年8月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和《高等学校学生班级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再到2004年中央的16号文件颁布到2006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实施,辅导员一直“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九大领域,并对初级、中级及高级辅导员分别提出了四五十条的能力要求,《能力标准》明确指出了辅导员应该向专家型工作者转化,即向“导师型”辅导员转化。[4]

三、“导师型”辅导员模式探究

《能力标准》明确指出辅导员日常工作九大领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辅导员如何从繁杂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走出来,重新站出来审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主动思考、应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即是“导师型”辅导员模式探究。

(一)健全“班级助理辅导员”,“专业性”导师制度

作为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只是基础,我们只有腾出更多时间研究辅导员工作实质,“导”以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成为国家未来栋梁,才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6]从高年级、研究生中选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来担任低年级“班助”,“班助”将低年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接手,帮助辅导员从学生繁杂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让辅导员有时间和经历来思考大学生成长成才,将是有效完成“保姆型”辅导员向“导师型”转变的重要环节。而高等学校辅导员、“班助”在专业上与大学专业化教授都无法比拟。因此,建立以专业课老师作为“专业性”导师制度又将是对“班助”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专业性”导师能够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专业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期把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这样“三种制度,综合运用”将极大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辅导员可抽出时间对大学生的培养开展更有意义的工作。

(二)搭建辅导员学习、培训、交流平台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多元多变,“90后”、“0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老师不能把自己“关在旧制度的笼子里”墨守成规,而应与时俱进。辅导员一是应广泛涉猎,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构建宏伟的理论大厦;二是参加系统培训,通过研讨会、培训班、挂职交流、访问学者计划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实战能力;[2]三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组建辅导员发展小组,[7]例如,“大学生党(团)建研讨小组、大学生思想动态研讨小组”等研究型团队,“学风建设研讨小组、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等管理型团队,来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工作水平,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打造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的精品工程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如何把繁杂、琐碎的事务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品牌,突出自己的特色,总结一套既符合辅导员本身理念又能指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精品工程,将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一个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品牌是以个人工作为载体的,属于个人品牌。国内学者旋隆光认为“个人品牌就是个人拥有的独特的、鲜明的、已被感知的外在形象或内在修养,以及对目标影响群体形成的整体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力的集合体,它包括个人专长、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8]辅导员只有通过长期在这些方面的积累,把其中一项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新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大教育意义,最后将一项打造成精品工程,成功从“保姆型”辅导员向“导师型”辅导员转型。

四、结语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完全学分制的推行,互网络课程的风波,MOOC席卷全球,高校“保姆型”辅导员将逐步被“导师型”辅导员所取代,现实要求我们新时期辅导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做大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导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5].http//:news.cntv.cn/2013/05/05/AR-TI1367711267920266.shtml.

[2]刘佳睿.导师型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方法[J].教育教学管理,2010,27:101,122.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445961.htm.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Z].教思政(2014)2号.

[5]郝嘉利.高校导师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工作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29,30-31.

[6]徐晓玲.基于个体专业化目标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3):122-126.

[7]李双贵.高校辅导员职业品牌塑造的战略分析及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2,(21):67-69.

Mentor Counsetor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d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Yong1,LI Yue-ya2,GONG Xiao-bing1,WU Wen-wen1

(1.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Hubei 442000,China;

2.Taihe Hospital of Shiyan,Shiyan,Hubei 442000,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90,00 after th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the subjec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the main body status of students was enhanced,the old way of teaching knowledge of teachers is a huge challenge. Counselor is the first lifeline of Chinese university,bea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traditional "nanny" counselors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actively study and thinking,keep pace with the times,change from "nanny type" into "mentor" counselor,trying to be the good mentors and bosom frien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an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Chinese universities;Mentor Counsetor;mod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