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摘要:创新是动力,人才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高等院校。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认识不到位、职责定位不准确、教育教学基础薄弱、专业结合程度低等问题,需要高等院校准确定位、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精准化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036-02

一、引言

1.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各种重要会议上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于2015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提到新的历史高度。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成果出产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许多高等院校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把创业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的增长点。高等院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对国家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2.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相对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创业管理》等创业课程,并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序幕。1999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首次提出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正式启动。2010年,教育部设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012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新的部署,提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和任务。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北京、上海等区域的部分高校还在校园里建立起学生创业园,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3.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我国的创新创业研究还刚起步,实践教学基础薄弱,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基本处于零散的状态。在理论研究上,一些学者的研究不够深入,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大多数是泛泛而谈,缺少参考价值。在实践研究上,一些学者的研究流于形式,缺少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深刻理解,简单从面上提出要提高认识、强化师资、完善教材等建议,缺少可操作性和复制推广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入。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很多高校的领导以及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刻,忽略其重要性,在他们看来,高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专业教育,学生在学校就应该学习专业知识,创业不是学生应该干的事情,等等。一些高校的领导以及教育工作者认为创新创业是学生毕业以后的事情,学校只需要围绕创新创业开展一些活动就行,不用太过关注。还有一些高校领导者将创新创业视为一种就业难之下的无奈举措,将其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缓兵之计”。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相关活动设计上走形式,不注重实际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偏少,安排授课的师资水平较低,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创业的失败率较高。

2.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准确。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不少高等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简单的就业创业培训,由高等院校就业部门或团委负责,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没有被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

3.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能力不足。目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较少,缺少来自企业的导师,在教学方式上以书本为主,缺少实践教育。(2)课程体系不完整。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主流体系,很多高等院校名义上开设了创业课,但内容还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课程。(3)创新创业的案例教学薄弱。现有的创新创业教材在理论层面的阐述较多,可模仿的创业成功案例较少,对失败案例的剖析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4)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有限,很多高校把创业大赛等同于创业实践,导致学生创业实践的锻炼不多,创业能力提升较慢,对如何克服困难、瞄准市场机会把握不准,真正创业时容易走弯路。

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程度较低。现阶段,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学生工作系统或者团委负责,以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创新论坛和创业大赛活动等为主要内容,教务教学部门并未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少数高校让教务教学部门牵头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但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没有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导致大部分学生写出的创业计划都是一些简单的营销方面,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可复制性强,经不起市场检验。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仅注重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忽略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

1.正确定位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高校的优势在于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高校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教育,要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建设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做好意识引导工作,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做好培养学生的本职工作。对于一些应该由学生自己做的事情,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支持,让政府和社会去提供,让学生自己去联系,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中学会成长。

2.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重视是关键,学校领导和老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影响。高等院校要加强师资教学能力的培养,让从事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首先对创新创业有充分的认识,创新授课方式,丰富案例教学,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对于数量众多的普通高等院校,受经济水平、科研基础等条件的限制,全部配备高水平的教师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通过引进师资提高教学水平的局限,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积极和有优质课程的学校或者机构取得联系,通过购买课程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授课视频或者网络直播课堂等接受最优质的课堂教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慕课”。

3.提升创新创业服务精准化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化服务。具体来说:(1)要注重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注重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建设,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2)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的结合度,提升学生创业素质与技能,增加学生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质量。(3)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必要时可以利用校友等资源建立导师库,针对学生创业想法、创业思路、创业项目等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提升创新创业指导的精准化水平。

四、结语

创新创业发展的动力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高等院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制约条件较多。高等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守教育教学主阵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蕾.高等院校创新实践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2]郭春雷.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的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