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霞 王淑

摘要: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名望的女诗人,其作品风格独特、主题多变、意境深远,对后代文学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她的爱情诗短小精悍,用词大胆直白、直抒胸臆。然而,虽然经历过爱情,却一生未婚,其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也表达了这种情感的矛盾性。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爱情诗歌;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064-02

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诗人。她的诗歌充满了清新奇特的意象,用词及标点符号极具独创性,对20世纪的意象主义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喜欢描写的主题之一,作为女子的艾米丽·迪金森,虽然一生未婚,也毫不例外地对爱情充满了渴望、焦虑、失落之感。通过对她诗歌内容的解读,大概有150首诗歌描述了她对爱情的见解及感受,其中既有对世俗爱情的渴望、对爱的权利的渴求、对爱情神秘性的幻想和对永恒爱情的向往,也有对爱的悲伤忧虑及对无希望之爱的绝望。艾米丽·迪金森的这种对爱情的矛盾性和她本人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在感情上的得失造成了她爱情诗歌中的矛盾性。

一、艾米莉·狄金森的情感经历

艾米丽·迪金森的人生经历非常简单,除了25岁时曾与妹妹跟随父亲外出过两个多月,并去过几次其他地方之外,其他时间完全是在她的家乡小镇度过的。迪金森从22岁开始回避生人,30岁以后遇到客人来访,她总是躲在楼上自己的房间,闻其声而不愿见其人,到她父亲去世后,更是足不出户。

在她这样极少接触外界的一生中,曾有两个人对她的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即阿默斯特学校的校长利奥纳德·汉弗莱和她父亲律师事务所的青年律师本明杰·牛顿。这两个人对青少年时代的艾米丽·迪金森有很大的影响,她早期的传记作者认为,在《我遭遇两次惨重的损失》这首诗中,“两次惨重的损失”代指两次丧友之痛,即她的青年时代的良师益友,利奥纳德·汉弗莱和本明杰·牛顿的英年早逝。

艾米丽·迪金森有过三次重要的与爱情有关的经历,其一是牧师查里斯·沃兹沃斯,但是这份感情应该是她的单相思,沃兹沃斯并未对她的感情做出回应,或是对她的这份感情毫无察觉。其二是与塞缪尔·鲍尔斯的情感纠葛。塞缪尔·鲍尔斯是一家地方报馆的编辑,由于他的已婚身份,注定二人的情感没有结局。其三是与她父亲的同事洛德法官的情感。在狄金森已经四十多岁的时候,与丧妻的洛德法官两情相悦,以至于洛德法官提出要与狄金森结婚,却遭到狄金森的拒绝。据后世的传记作者及世人猜测,迪金森不想结婚的原因与她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有重大关联:她父亲的专横、母亲的软弱、夫妻关系的疏离,使迪金森对婚姻生活既有渴望,又充满恐惧,担心自己会承担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失去自由,困在婚姻之中。因此,在她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中充满了矛盾,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伴随着失望、悲伤及忧虑。

二、对爱情的赞美追逐

虽然一生未嫁,艾米丽·迪金森也和普通的女子一样,满心地渴望爱情、热情地追逐爱情、甜蜜地品尝爱和被爱、真挚激情地歌颂爱情。在她著名的《暴风雨夜———暴风雨夜!》这一诗歌中,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对热烈情感的渴求。“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我若和你在一起,/ 暴风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悦!/ 风,无能为力/ 心,已在港内——/ 罗盘,不必/ 海图,不必!/ 泛舟在伊甸园——/ 啊,海!/ 但愿我能,今夜,/ 泊在你的水域!”在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把自己比作小舟,把爱人比作大海。尽管暴雨如注,狂风肆虐,但她却认为,只要能和爱人一起,便是“豪奢的喜悦!”。风再大,也不能阻止她的脚步,因为她的心,已经入港。不需要罗盘的指引,也不需要地图的引领,她自由自在地泛舟海上,在爱的伊甸园享受爱情的甜蜜。因为,只要能在海上航行,她便是躺在爱人的怀抱中,便已心满意足。

迪金森渴望爱情并且勇敢大胆地追逐爱情,正如《雏菊静静地追随太阳》一般,她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追随爱人脚步的决心:“雏菊静静地追随太阳/当他结束金色的旅程/她羞怯地坐在他脚旁/他醒来发现那朵花/为什么? 掠夺者,你在那里? /因为,先生,爱情是甜蜜的! /我们是花朵,你是太阳! /原谅我们,当日光隐退/我们悄悄地靠近你!”诗人把爱人比作太阳,自己比作“雏菊”,向自己所爱的人大胆表白,一路悄悄跟随、靠近,只为陪伴在爱人身边。

在《为什么我爱你,先生》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认为爱情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询问缘由,也无法说出缘由,因为“有些道理,/难以言传”,只能会意。正如风吹过,小草会动,闪电经过,眼睛会闭上,太阳出来,我们会看到一样,这都是自然会发生的事情。作为人类永久主题的爱情,这一强烈情感的产生同样如此,出自于人类的本能,是无法掌控、无法消灭的。于是,她勇敢直率地宣布:“所以,于是--/ 我爱你”,表达了她对爱的坦率、对爱人的坦诚。

三、对爱情的焦虑失望

艾米丽·迪金森是一个感情丰富、心思细腻的女人,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是她的情感经历表明她的感情没有着落。因此,对爱情开始怀疑、犹豫,以致伤心失望,甚至绝望也是在所难免。

在《等待一小时,太久》这首诗中,艾米丽·迪金森表达出了付出的感情希望得到回报的观点。她认为“如果,终于有爱作为报偿。”,那么“等待一万年,不长”,如果“如果爱,恰巧在那以后”,那么“等待一小时,太久”。由此可见,伟大的爱情也是需要两情相悦,需要有回报的,否则等待就毫无意义了。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她在《暴风雨夜———暴风雨夜!》这首诗中的强烈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她在爱情面前有了怀疑、犹豫的心情,开始退缩。同样的心情也出现在《如果你在秋天到来》这首诗中。她在诗的开端抒发了自己想与爱人重逢的迫切心情:“如果你在秋天到来”,她“将轻拂夏日而过”,直接进入可以重逢的秋天。同时,如果爱人有归期,她愿意长久地等待对方,甚至“去到来生把你赢得—”也无妨;在这一番决心之后,却是“而目前,日期遥遥,/等待无期,天各一方,”这样的等待无果,使她“伤痛不已—”、“无法诉说—如刺如燎”。可见,爱情里的无望等待使艾米丽·迪金森感到了痛苦、无奈,与《雏菊静静地追随太阳》一诗中表达的永远追随爱人脚步的热烈情感迥然不同。

对爱情的痛苦与无奈在《我没有时间恨》这首诗中,进一步加深,转变成了对一直以来所渴望的爱情的怀疑和动摇。原本对忠贞爱情的热情追逐已消退,现在“爱的那点苦工,/我以为,/对于我,已够繁重”,表明在经过失望、怀疑、动摇和痛苦之后,她已无力承受爱之重负。在《我不能和你一起生活——》中,无法承受的爱之重负终于演变成了对爱情的绝望。“所以,我俩只能望着对方——/你那里——我——这里——/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海一样深——只剩祷告——/和那白色的食粮——/绝望——”。

既然已对爱情绝望,那最好的选择就是忘记曾经的爱人。但爱上一个人也许只需要眼神交叉的一霎,忘记一个爱人却并不容易,艾米丽·迪金森在《心啊,我们忘了他吧!》这首诗中使用了一连串的感叹号,表明要痛下决心忘记不能在一起的人:“心啊,我们忘了他吧!/你和我,就在今晚!/ 你忘掉他的温暖,/ 我忘掉他的光明!/ 你一忘掉就告诉我,/我跟着就开始!/ 快!我怕你一迟疑,/ 我又将他想起!”。但是越是想忘记的人反而牢记在心中。在内心深处,迪金森毫无疑问是渴望爱情的,但是她又很清楚地知道,没有回报的爱情会让她伤心失望,所以导致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充满了矛盾,满心惶恐,期望又失望,最终一生未婚。

艾米莉·迪金森的情感经历既让她品尝了爱情的甜蜜,也让她承受了失恋的痛苦。不断变化的情感使她的爱情诗既充满了炽热的感情,也有失望、绝望,充满了矛盾性。独特的诗歌创作方式及主题使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种矛盾性、多解性正是迪金森诗歌的迷人之处,也使她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

参考文献:

[1]黄沐言.艾米丽迪金森自然与爱情诗歌中的矛盾情感[J].文学评论,2014,(6):293.

[2]姜楠.从艾米莉狄金森角度看爱与死亡[J].语文学刊,2013,(12):22-23.

[3]江枫.狄金森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