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锋 吕丽莉 王一飞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然而在当今中国地理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对已逝宗师精神的传承却逐渐被忽视。这种现象在对传承宗师精神的传统方式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新的更有效的传承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网络上有艺人的站点、英雄的站点、社会名流的站点,然而对于学术界的大师的站点却很少,尤其是已故大师级的人物纪念网站尤为少见。除此之外,网络对于学术和精神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人物的故去,大脑图书馆资源流失,为了继承发扬地理学大师精神和开拓创新学术领域,建设纪念网站十分必要。人物专题学习纪念网站作为一种网上传承纪念和学习的形式,它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地理学习中,为地理学大师的精神传承和学术的继承开辟了新的思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专题内容整合,促使了整个教育环境快速地发生变革。本文结合《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实践,对人物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体会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技术;地理学;周廷儒;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261-04

一、建设大师学习纪念网站的意义

传承作为教育的本质问题,理应受到重视。学科宗师精神,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同时也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其传承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意义上,宗师精神的传承有多种方式:宗师在世时,其精神的传承往往是通过“人—人”直接交流的方式实现的;之后,出版著作或纪念文集、塑造铜像抑或建立纪念馆等成为传统的传承已逝宗师精神的主体方式,然而这些静态的方式在表达形式、传播速度及范围以及信息存储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而网络的出现,使得克服这些传统方式的缺陷成为可能。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方式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后,国内外几乎各界人士均意识到网络作为一种兼容多种表达方式、传播速度极其迅速、传播范围甚为广泛、可容纳海量信息、可随时更新的媒介,可以用来记载人物事迹、表达人物精神和思想。在国外,虽有记载已逝学者的网站,比如人文地理学家Carl O.sauer[1]的网站等,但这些网站更注重人物所研究的科学领域以及他们的贡献[2]。在国内影视明星、社会名流、公众人物的个人网站比比皆是,然而国内记载已逝宗师的网站却寥寥无几。宝贵的宗师精神是学术发展的源动力,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品质,让这些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3]。由此看来,基于网络平台来传承和共享宗师精神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4]。

二、网络对传承的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方式盛行后,国内外诸多人士均意识到它作为一种可兼容多种表达方式、传播快而广、信息量大、易更新的媒介,可用来记载人物事迹和思想。传统传承是相对单一的,而网络宣传则是全方位的,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文字信息、图像记录和声音媒介有机组合在一起,给学习者多种感官信息,让学习者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氛围和学习知识[5]。因此,网络传承具有交互性和纵深性、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投放更具有针对性、可以跟踪和衡量宣传的效果。表1是制作速度快,更改灵活、最有活力的群体、网络传承和传统传承的对比[6]。因此,人物网站作为一种网上传承形式,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专题学习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专题内容的整合,为网络化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整个传承和教育环境快速地发生变革。

三、网站的构建——以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为例

2009年迎来周廷儒院士的百年诞辰,参加制作了“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数据采集、网站设计和制作(图1),基于此对“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建设和体会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1.“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定位。“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构建除了具有普通网站的特点外,在一些方面还具有区别于普通网站的特点(图2)。首先“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作为一个独立合法的网站,能连入万维网访问。第二,“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内容必须要“专”,不泛化,便于专题学习,网站面向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同时网站也是研究周廷儒院士等相关人员的资料库和研究基地。第三,具有友好的多媒体学习界面,让学习者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主要涉及到周廷儒院士科学研究的一生,涵盖了生平事迹、学术研究、杏坛建树和思想理论研究等。地理学的探索性研究和学习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不同学习者的探索性和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培养不同学习者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7]。地理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信息面和容量往往是巨大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类似“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出现则使得学习者的信息搜集变得便捷、高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而且对于传承大师精神会起到重要作用[8,9]。

以“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为代表的人物专题学习网站可以设计成基于网络新媒体的现代研究型学习系统,通过反复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挖掘相关学科信息数据,深入分析人物思想[5]。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差异性、创新性、探索性来选择相关信息资料,从而让学习者深入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6]。

“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设计理念新颖且具有传承意义,从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出发进行网站主题结构设计。该网站提供了在线数据挖掘和学习工具的功能,使网站具有人物信息对比和深入传承等功能,极大地突出了“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特色。

2.“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总体结构。“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在结构上分为前台网页和后台管理两大部分,其中的前台网页主要分人生掠影、杏坛建树、科研造诣、怀念之音、学习园地等主要部分,具体结构如图3;后台管理主要分系统管理、分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交流互动管理四部分,具体结构如图4。

(1)“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专题内容。“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专题内容涉及结构化知识和扩展性知识两大部分。第一结构化知识主要分布在人生掠影、杏坛建树、科研造诣,主要介绍了周廷儒院士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理论、著作和相关文献。这些内容与《中国地理》教学紧密结合,使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具有结构化的特性,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主要综合了文字信息、图像记录、音频视频媒介等资源,补充了传统传承的单一化内容,使其成为具有互动性的网上学习教材。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者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和传承工具进行深入学习[5-9]。第二扩展性知识以《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为核心,基于“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结构化知识,扩展其他相关地理学人物和专业知识的介绍,从而深入学习周廷儒院士的学术思想,使学习者深入认识周廷儒院士,并达到学习“传承周廷儒院士学术精神”的目的。

(2)“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资源中心。“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设计的另一个学术理念是系统建设专题资源库,依据现有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将与周廷儒院士生平相关的各类资源按门类整编入库。最后将信息资源分成文档资源、文献资源、音视频资源、图像资源和电子书籍资源等类别。不同的学习者通过网络访问,依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从资源库里获取资源并进行不同目的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相关学科教师也可以从“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资源库中搜集相关信息,并重新进行整合创新,形成自己的专业作品(图5)。

(3)“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远程研究性学习平台。“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设计了以研究性为目标的远程学习平台,主要涉及地理人物专题学习和比较学习两个方面。学习者通过访问“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依据自身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在网站上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周廷儒院士不同时期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学习,比较不同时期周廷儒院士的地理学思想,并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

(4)“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学习互动论坛。“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设计的学习互动论坛为学习者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学习园地。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在互动讨论版块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心得。讨论和交流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内容,还可以在互动交流版块上发表相关学科专题的意见。专题学习网站基于原有相关学科教学,与研究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学习方式相结合,不仅兼顾了不同学习者的结构化知识的内容,而且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交流论坛相互学习彼此的学习和研究方式。学习交流论坛也为教师和学生间进行交流提供了空间,便捷了彼此的沟通方式。

四、“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的核心功能设计和创新

“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设计的结构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图6)。一是全面系统地展示与周廷儒院士专题密切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主题、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二是建立周廷儒院士专题多媒体研究和学习信息资源库,便于不同学者进行专题型、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三是提供了远程学习和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探讨。四是兼顾了一般的专业学习网站的功能,体现了“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功能的完备性、专业性和综合性。

1.远程学习系统。地理人物专题学习网站首先是一个专业性的远程学习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远程学习需求。网络远程学习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环境,从资源共享和再创造的理念出发,综合利用网络新媒介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多元化的课室环境,依据地理人物专题内容,将丰富的结构化内容呈现在网络上,通过不同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多元服务。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地对该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2.协作学习平台。地理人物专题协作学习平台是指学习者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思维综合,提出与地理人物专题相关的学习主题,达到知识的再创造,通过在线交流讨论系统深入互动,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不同学习者可以在协作学习平台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即时将学习到的问题和心得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

五、结果与讨论

“周廷儒院士纪念网站”作为一种网上传承大师精神和开展自主学习的形式,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到地理人物专题学习中,为网络传承地理大师学术精神和地理学创新学习提供了新思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专题内容的整合,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地发生变革。人物纪念网站涉及众多的资料和媒体形式,因此要根据需求不断地对网站做出调整,以及时做到更好[7]。网络与传统的传承已逝宗师精神与学问的方式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提倡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多种表达形式,合理规划平台结构,更好地展现和传承宗师精神与学问[8]。在充分肯定网络平台优势的同时,构建网络平台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网站提供的信息原则上应准确无误,工作量大,不能完全排除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其次,网站维护是一个持久的任务。再次,网络平台的风格设计要符合学术氛围,且要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9]。如果能将各学科、领域的宗师精神与学问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全面、综合地展现出来,那么将形成庞大的宗师精神与学问系统,利于各个学科领域精神与学问的系统性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Carl O,sauer的网站:http://geography.about.com/cs/carlosauer/

[2]刘创.大学之道:精神的传承、生产与原创[J].现代大学教育,2003,(6):22-25.

[3]李明顺.论师道的传承与创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31-32.

[4]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组写编.《山高水长 周廷儒院士纪念文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孔锋.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构建大学课程——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地理教育,2012,(9):57-58.

[6]罗勇为,黄烟波,陈桂成.基于B/S模式的英语语感训练学习网的设计与实现[J].惠州学院学报,2006,26(3):104-109.

[7]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周廷儒文集编辑组.《周廷儒文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陈桂成,罗勇为.人物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4):39-41.

[9]百度文库: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构建大学课程:http://wenku.baidu.com/view/fa947cfb700abb68a982fb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