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袁雨来 李静

摘要: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教学管理模式,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将中医学中的“仁和精诚”理念渗透到现代的精细化管理教学模式中,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将中医技术与中医文化不断传承与发扬,从而为中西医结合专业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培养道路。

关键词:仁和精诚;精细化管理;中医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9-0118-02

一、关于教学精细化管理

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文化和管理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实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现代的“自主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社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现状

中西医结合是具有我国医疗特色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建立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医疗体系,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短,故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与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2]。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现状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主客观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1)学医的动机: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医生是一个“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所以很多学生在利益的驱动下选择了医学专业,而不是以“救死扶伤,服务人民”为己任,以至于在以后的从医道路中,时常会出现医德、医风方面的问题;(2)对专业的迷茫:中西医结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很多学生在不了解专业内涵的情况下,选择了这个专业。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很多学生会逐渐放弃对中医的学习,而转向学习西医,从而做不到真正的中西医学习;(3)学医的信心与恒心:医学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急于求成,浮躁急进,在学医的过程中,不能静下心来专心钻研,从而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不精、不深。客观方面:可参考《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概况、困惑与展望》[3],在此不作赘述。

三、仁和精诚——中西医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特色与培养方向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有着浓厚的专业特色,它既立足于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医学诊疗模式,又要紧跟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步伐,故对于中西医结合方向学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中医特色教育,强化学生的中医文化底蕴,又要注重现代医学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现代医学诊疗思维及临床实践能力,最后,在掌握中医与西医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医生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医生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对于中西医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培养方式与目标是“仁和精诚”,仁即“仁心仁术”,和即“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精即“精益求精,治病救人”,诚即“诚信待人,利民惠民”。“仁和精诚”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是每一个中医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与修养。

1.仁——仁心仁术。“仁,亲也。”(《说文》)。“岐黄源于道”(《黄帝内经》),所谓道,即仁,仁者爱人,仁者治人,医乃仁术,以道感悟中医,以道体悟中医,修身而学习中医。对医学生的培养,最基本的是医德的培养。医生的道德,是帮助延续人们的生命健康的,是生生之德,正如王好古《此事难知·序》中所言:“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故应加强对学生中医传统道德观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作为一个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端正学医动机,以“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为己任,从而真正做到“医乃仁心,医乃仁术”。

2.和——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恢宏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故中医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内含着儒家“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中庸之道”,道家“无为”、不自妄为的“和性观”。故对于每一位中医人,应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与己和,与人和。与己和,即人的自身和谐,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必须更加注重人在社会意义上的自身和谐。作为一个医学生,其社会特质是“治病救人”,故应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寻求做人及求医的“寻真、至善、至美”之道,真正做到“以儒求医,以道治医”。与人和,即与其他人、其他事物的和谐。一方面,医生与病人,不应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而应是一对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和谐体。作为一个医学生,应学习好如何处理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从而做到在病人面前“不坚不柔,不卑不亢”,做到与病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应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夫国医,道也,艺也;西医,器也,技也。”中医与西医虽然属于不同的科学派系,但是它们忠于同一样的宗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故作为医者,必须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纳百川,做到“有容乃大”,从而“兼济天下”,做到真正的“大和”。

3.精——精益求精,治病救人。“精,熟也,细也,专一也。”(《广韵》)。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言“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技术是一个医生的立足根本,故对医学生的培养,医学技能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西医专业,既要培养学生中医的辩证思维及临床辨证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西医诊疗思维及诊疗技术,从而培养出能够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的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中西医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中医+西医。通过课堂讲学、临床导师制、PBL教学、临床技能培训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学知识,早临床,精专业”,通过对医学知识的精深钻研,不断求真、至善,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4.诚——诚信待人,利民惠民。“诚,信也”(《说文》),“诚,纯也,无伪也,真实也”(《增韵》)。《大医精诚》有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生的每一次诊疗行为都与百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故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时时心怀至诚之心,真实、真心、真言、真行,取信于患者,服务于患者,从而真正的实践“医生”二字的意义——救死扶伤,利民惠民。

综上,“仁和精诚”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对现代的医学生培养仍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对于中西医专业学生的培养,将“仁和精诚”的理念渗透到现代的精细化管理教学模式中,让传统医学精要与现代教学理念相得益彰,从而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探索出一条更有前途的道路,让祖国医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将中医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中西医教学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

[2]彭冯娣,何应学.如何巩固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

[3]何清湖,雷晓明.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概况、困惑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