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 王楠 白鹤

摘要:城市生存训练是近年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新生路径之一。全文对这一新路径的内涵、特点、功能及不足进行了阐述,并就现存问题提出了纳入实践课程设计、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深追踪评价研究、加大试点推广等逐步探索完善的可操作性方法。

关键词:实践育人;路径探索;城市生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038-02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最前沿,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方向性工作,是汇聚主流思想的“聚能环”。守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就能占据人才培养的思想高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好,实践育人是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指出了“形成实践育人等长效机制”、“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实践育人的风向标。当前高校应用较为普遍的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环节,虽然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也可圈可点,但其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日下、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力较差、责任感下滑等方面的疗效却较为有限,对大学生的生存生活、实践应用及融入社会等能力的提升方面仍存在瘸腿现象。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形势下完善实践育人路径,加快实现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无缝对接、建立高校“象牙塔”与社会“大熔炉”的快速连接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重大命题。

二、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城市生存训练的引入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逐渐开始了以城市生存训练为实践育人路径的探索。因其实践特色浓重,充满了挑战性、冒险性和趣味性,不仅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广泛的兴趣,也激发了大学生们对实践活动的热情。

1.城市生存训练是什么?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是以真实复杂的社会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给予学生直接体验生活、切身感知社会、近距离认识国家发展的一种“不确定性”选择,即选择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实践指导老师“若即若离”的情况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提供生存本金极少的情况下利用个人或团队能力、本领实现一定时长的“求职——生存”训练。

2.城市生存训练考验大学生什么?国内一些高校诸如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已开始运用这种新途径对大学生实践育人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从目前这些学校的通用做法来看,基本都遵从了“有限的资金、陌生的城市、衣食住行处处受制,种种困难迫在眉睫……”的主题设计理念与能力考验,它覆盖了德育、智育、体育各个方面,其“挑战”主要是瞄准了以下几种考验:①体能素质前置考验。目前的城市生存训练虽然为期只有几天,几乎身无分文的大学生想要养活自己、赚取更多的生活资本,较之校园内的“温室读书、适度锻炼”,有可能遇到几天的舟车劳顿、奔波忙碌、食宿无着,生存训练的强度可谓很大,除了意志力的拼杀,也极大地考验着大学生们的身体极限,能否经得住体质体能考验,是生存训练走下去、活下来的前置考验。②技能本领核心考验。在生存本金极为有限的情境下,强烈而又本能的求生意识激发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体力脑力谋求可供自己生存下来的工作。而在求职的艰辛过程中重点考验的是在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突发情况处理等综合能力;在求职成功后,则重点考验其职场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③心理品质极端考验。城市生存训练由于其设计了如:求职的屡屡失败、工作的不能胜任、别人的批评指责等身体心理受挫的诸多困境,决定了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挫折教育。要“扛得住”、“受得下”、“经得起”这些考验,无疑需要大学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它是对学生能否勇于面对自我、他人、社会,勇于接受自己“能干什么”、“缺少什么”的现实,勇于吃苦耐劳、勇于承受挫折等心理品质的多重考验。

三、城市生存训练的进一步完善

当前,城市生存训练作为实践育人路径的探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城市生存训练,大学生直面社会平台,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容易,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力,提高了适应艰难条件的耐挫力等。但整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大学生陷入生存困境时更多是依靠单纯的体力劳动,完成生存训练任务的技术含量偏低;面对生存要求所做出的应对过于单一,解决生存危机的发散思维不足;对思想品德、行为能力的影响力度随着活动的结束而不了了之,与职业生涯、专业前景有一定差距,没有形成较好的实践——评价——再实践的反馈闭环。

针对现存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着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1.深挖掘——逐步完善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实践课程设计。目前城市生存训练覆盖面小、规模小等,对人才培养的辐射面有限,应考虑尽快将城市生存训练纳入实践课程设计体系。通过将其转变为选修课程或必修实践课程,对开展的时间节点、训练课程的时间长度、强度及主题进行科学规范优化,尤其是城市生存训练主题情境的创设方面,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兴趣偏好、能力欠缺做好生存训练的科学选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实时动态更新。

2.强队伍——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由于城市生存训练的指导教师在业务水准和准专业实践精神方面不尽达标,因此迫切需要健全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要逐步强化实践带队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定期或长期对其开展心理培训、体能训练、安全技能培训等实践带队要领等,科学培育“会带队”、“保安全”、“懂业务”、“有激情”、“能感染”、“善激励”的专业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城市生存训练的安全、有效。

3.求长效——持续跟进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追踪评价研究。要强化城市生存训练的有益影响,建立起跟进追踪评价、实践改革研究的长效机制十分关键。可以以筹编教材建设、立项专门研究、探索建立教师指导实践奖励制度等为抓手,调动实践指导教师长期的积极性;另外要建立实践工作资料档案、实践育人年度报告,完善纸质和电子影像材料的建档等,为实践管理、效果评估、教师绩效考核等长远发展机制提供支撑。

4.广覆盖——大力开展大学生城市生存训练试点推广。针对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展、覆盖面有限的现状,未来应逐步考虑在高校中逐年级推广,从学校部分学生到全年级、分年级、逐年级。并且形成基地建设、训练营地的常态化建设。同时,要加大城市生存训练的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对城市生存训练加以线上、线下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熟悉,进而主动参与、乐在其中、收获自我。

四、结语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生活。而城市生存训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面对面”、“实打实”的预演和热身。如何通过城市生存训练实践活动推进实践育人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使其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助推器,仍有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姚晓丹.“生存训练”考验大学生什么[N].光明日报,2015-09-01(6).

[3]刘莉.高校德育工作如何体现生存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0):113-114.

[4]姚晓丹.“生存训练”考验大学生什么[N].光明日报,2015-09-01(6).

[5]耿银平.生存能力应成为教育重要内容[N].光明日报,2013-1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