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杨牧南 张雪辉 梁彤祥

[摘 要]稀土作为稀缺的战略资源,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上,是我国与欧美博弈的一张“王牌”,但我国稀土领域人才培养薄弱,未成体系和规模。材料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因此稀土材料领域人才培养将是各国博弈的主战场。该文就中国稀土材料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融合进行了总结概括,希望能探索出稀土材料领域人才的培养思路。

[关键词]稀土材料人才培养、现代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3[收稿日期] 2020-09-25

一、引言

2019年,美国对中国公布的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中,稀土仍未被列入,可见其重要性。在高端工业制造上,稀土是“工业维生素”,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重点支持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十大领域均与稀土功能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但我国国产高端稀土材料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材料、高端材料仍需大量进口,核心材料受制于人。稀土材料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人才缺口巨大[4-6]。

与此同时,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新工科”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稀土材料人才培养。建立中国模式、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打造稀土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二、稀土材料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7]

1.稀土材料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体系的建立与社会和产业需求不协调,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因此重构学科交叉融合、因此需要建设完善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稀土材料专业知识—现代产业需求”理论课程体系。

2.稀土材料领域的工程实践教学和国际化相对落后,高校教师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明显、国际化教育资源不足。如果打造工程实践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能开展高水平稀土材料培养体系,则需加强稀土材料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建立高高质量稀土材料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

三、稀土材料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融合的途径[8-9]

1.稀土材料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与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探索。借鉴双一流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结合稀土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吸取它们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系列创新方法和成效,充分交流探讨。以我校在赣州的稀土资源特色为依托,面向现代产业重大需求,秉持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育人为核心,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稀土材料高端专业人才培养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方案,适时突出“德才兼修、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具体方向,总体人才培养具有统分结合特性,从而实现高素质、全方位的稀土材料高端人才培养目标,稀土材料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将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相融合。

2.稀土材料专业特色与现代产业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目前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单门课程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而导致课时膨胀与精简课时的要求矛盾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空间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以知识讲授为主,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更为突出的是当前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明显不协调,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稀土材料领域日新月异发展相脱节。因此,项目拟从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着手,赋予知识教育丰富的新内涵。更新专业知识,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训凝练后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稀土材料产业前沿及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出发点,从理念上由传统的单一传授专业知识改变为注重素质培养;建设“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稀土材料专业知识—现代产业需求”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实际应用思维、培养实践技能和专研精神。建设完整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产业需求”的稀土材料高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0-13]。

3.稀土材料企业与学校协同开展工程实践培育高端人才。高素质稀土材料人才培养的另一关键问题在于工程实践教学与人才能力全面提升的要求明显不匹配,目前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更轻工程实践的现象,工程实践教育资源不足、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明显,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工程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够,无法适应稀土材料领域所面临国内外复杂环境中的巨大挑战。本项目将积极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新成果合理制定创新实践教学计划,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联合稀土材料相关企业,聘请企业工程人员讲述材料制备生产过程,针对企业存在或解决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案例设置小组进行开放性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教师入驻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形成实践能力强、国际化教育程度高的师生培养综合体系[14-19]。

4.稀土材料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教育推进与国际竞争能力培养。当前稀土材料人才国际化教育的培养基础薄弱,对外交流与联合培养、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尚无法落实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等先进教学理念,更无法与国内外相近专业类比。因此,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培养能力:(1) 打造稀土材料国际化教育双语课程。结合稀土材料的专业特色,以我国目前与友好国家的专家开展的紧密合作为基础,邀请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专家对学生开展语言教育和专业知识讲授;(2) 构建稀土材料国际化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双语教育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积极开展与国外校企的交流合作。教师是国际化进程的主体,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利用现有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和多方资金渠道,派遣教师和遴选优秀学生出国展开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进修,重视本土教师国际化意识的营造和提高,积极开展课程双语化教学,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稀土材料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应当以我国稀土资源特色为依托,面向现代产业重大需求,秉持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建设“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稀土材料专业知识-现代产业需求”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的实践课程体系[10]。立足培养稀土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以提高稀土材料高端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原则,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导师梯队结构、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实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教育模式,促进资源共享,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宁汇霖,谢忠雄,程超.产业化路径下高校学科群建筑的设计策略—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人工智能楼和军民融合楼为例[J].华中建筑,2020,38(08):50-55.

[2]丹媛媛,于化龙,田阿利,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科大智能海洋监测、分析与管理团队为例[J].高教学刊,2020(19):82-84+88.

[3]丁文霞,胡耀华,任斌,等.企校协同“四跨”式机器人学院双创人才培养—东莞理工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0,27(03):126-130.

[4]李华君.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7):22-29.

[5]邓珊,孙凌云.“转型+转设”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2):96-97.

[6]赵振宇,薛显超.“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开放、多手段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沟通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8):178-179.

[7]李玲娥,王亚丽,王园园,等.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07):100-112.

[8]王廷荣.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银饰刺绣蜡染产业工匠人才培养的探索—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6):18-19.

[9]李晨曦.加强现代共有物观念培育,促进校企共建产业的发展—以重庆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产业平台运行机制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6):128-129.

[10]张宁,张澜,左丽,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合作研究—基于弹簧模型的合力分析[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0,5(Z1):82-89.

[11]侯卓妮,盛清,黄梦倩,等.国际化教育背景下全英文课程的探索研究—以“现代仪器分析”全英文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103-104.

[12]王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6):9-12.

[13]张国福,陆爽,王秀玲,等.机械数字化计算、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为例[J/OL].中国培训:1[2020-09-07].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20170622.095.

[14]蔡少波,肖鹏飞,等.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瑞安学院“瑞立订单班”为例[J/OL].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2020-09-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276.Z.20180604.0958.004.html.

[15]蒲祥,王晗光,邹平,等.“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及实践[J/OL].大学化学:1-10[2020-09-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422.1647.004.html.

[16]李莉,杜永华,吴芳,等.“五联动式”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路径探讨与实践—以生物科学专业“香料产品开发与应用”课程为例[J/OL].食品与发酵工业:1-6[2020-09-07].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4236.

[17]曹秋娥,刘世熙,陆冬梅.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以云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OL].大学化学:1-5[2020-09-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 1815.O6.20200628.1411.002.html.

[18]王修中,徐鲁斌,龚良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OL].大学化学:1-7[2020-09-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11.1815.O6.20200716.1405.002.html.

[19]覃兰静,张英丽.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育体系研究—基于天津工业大学“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