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各种新媒体形式应运而生并且飞速发展。尤其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新媒体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以高校艺术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他们生活和网络情景的观察以及半参与式的调查访谈,总结了他们在网络中自我呈现的几个主要内容,分析了他们的传播内容对受众的正面影响和负面隐患,旨在帮助高校艺术生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良好、正面积极的形象,同时也给高校艺术生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 高校艺术学生;网红;自我呈现;媒介技术

[作者简介] 王奕淳(1981—),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媒体和网络编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3-09

一、问题缘起

凯度集团在《2018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中指出社交媒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且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占有一定比率。据统计,与2017年相比“网红”的学历不断攀升,拥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数占比77.6%,“90后”占比31.8%,“00后”占比6.6%[1]。尤其在2018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快速进入爆棚期。一批称之为“网红”的群体顺势而生。

网络红人简称“网红”,是指在网络上公开或被公开自己的相关信息被网民追捧而走红的人。尽管“网红”之名流行近晚,但“网红现象”则几乎伴随互联网在国内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在网络中发表文学作品掀起的网络文学高潮;到以凸显怪、异、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图文时代;再到视频+文字+图片的社交时代,今天的“网红”已经出现多种类,多形态的势态发展。

在网络社交时代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红”。以一名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为例,他利用半年的时间就成为“网红”并且身价上亿,让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受到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有很多人喜欢“网红”而且关注“网红”,而高校艺术生既是一名普通的受众,又可以凭借自己出众的外表、专业的艺术技能等优势也成为“网红”中的一员。如今的高校艺术生更多是因为自己出众的外表、时尚的穿搭,而过渡曝光自己成为“网红”,只有极少数是因为在网络中传播优质内容或者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成名。

因此,笔者以高校艺术学生这一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他们在网络中自我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利用高校教育平台,通过观察及半参与式的调查访谈,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增长专业知识技能,树立良好、正面积极的“网红”形象,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受众群体以及传播者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二、研究思路

(一)文献研究

以“网红”“高校艺术学生”为关键字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整理、筛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梳理出与本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方向和脉络,为今后延伸内容的探讨,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奠定良好有效的基础。

(二)对高校艺术学生“网红”所处情景的观察

个人对媒介的运用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状况、使用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作为研究者我们要识别这些因素,不要把它们当作独立的因素研究,而是要作为整体考虑互相之间的联系。

本研究依托于笔者所在艺术高校,该学校是综合类艺术院校,艺术门类涵盖广泛,选择了几个制作内容优秀,拥有一定数量粉丝的“网红”进行了40多天的深度观察,结合他们生活的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试图探索出不同环境中影响因素的关联性。例如现实的社会环境、虚拟的网络环境、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及网络中看似亲密的陌生关系。

(三)深入调查的沉浸共情访谈

笔者进入研究对象的内部进行日常生活和网络活动的深入调查和采访,有访谈、有观察、有思考。笔者沉浸其中共同体验学生“网红”的生活,提问问题围绕研究问题展开,尽量寻求与研究对象在互动共处上的情感一致,这样可以使研究对象放下心理戒备,不至于回答问题时僵硬拘束不知所措,艺术生“网红”会把最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使得笔者获得第一手资料。这种共同参与的互动研究行为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身体力行的切实体验。这种调查研究方式为本研究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实证依据[2]。

综合应用以上的研究方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笔者对高校艺术“网红”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有了新的思考。

三、高校艺术学生“网红”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一)网络中个人形象的建构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经常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来回穿梭,所以他们可以自如切换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这种即时的身份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毫无违和感。在网络空间中活动的艺术生“网红”会在其中构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形象,配合他们不同风格的内容传播。他们成为网络中的表演者。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理论”,他把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分为“前台”和“后台”,把人们生活的社会当作舞台,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是表演者[3]。梅罗维茨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扩展延伸到媒介环境中,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生活在网络空间的人们也提供了舞台,“网红”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重新定位个人形象,他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性格、身份,重新在网络中塑造另一个自己,这个新的形象是可变、多重、碎片化的,他们竭尽所能展示自己构建的“前台”形象,并且凭借这种“前台”形象构建,提升在网络中的个人魅力,取得了话语的主导权,赢得“粉丝”的喜爱,享受“粉丝”的关注和被“粉丝”追捧的满足感,他们在自己的网络区域成为主导领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