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静 褚靖 王旭平 曾繁琦 李浩

[摘 要] 新工科对军队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部队装备保障人才需求为牵引,融合思考国民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建设优势,坚持面向部队、面向未来、面向实战,聚焦特种车辆装备保障重心,着眼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熟练掌握保障要素基本问题,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规律,满足保障人才能力生成需求,从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培养环节、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军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在新时代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新工科;装备保障;机械工程;专业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陕西省教改课题“适应实战化需求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18BY153)

[作者简介] 袁晓静(1979—),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火箭军工程大学304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装备维修保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033-04 [收稿日期] 2021-08-31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为高等教育工科专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为了培养满足新时期下强军富国、“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战略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应改革升级当前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近年来,军校机械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一线部队输送了大量合格军官。但是随着新时代军事教育体系大发展,急需从面向实战、面向未来、面向部队的人才需求高度,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条件,完善质量机制,构建适应新工科视域下聚焦装备保障的教学体系。

一、机械工程专业面向装备保障站位改革的现实需求

作为高等教育主要专业之一,机械工程专业也是全军学历教育院校设置的主要专业之一,在各军队院校都也有着不同内涵。我校设置的机械工程学历教育专业,主要是部队装备保障专业生长军官的主要来源,重点聚焦特种车辆和工程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保障。调研显示:随着实战化程度加速,一线部队装备使用频繁,对机械工程专业学员的能力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装备保障业务范围拓宽,人才培养重心由关注保障转向关注筹、储、供、运、修多个保障层面转变,要求机械工程专业学员既懂装备操作使用,又能胜任装备保障等保障工作[2-4]。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观念的变革和部队不断聚集实战的教改要求,存在的主要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念体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手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OBE,以学生成果导向)的需要加强[5]。二是条件内涵需要丰富。面对新时期保障人才需求,需要在实践转化上下功夫,因此需要紧贴部队需求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三是质量机制需要完备。特别是围绕三位一体人才培养需求,融合教、管、学三方力量提升学员综合素质需要着力提升。

二、面向装备保障站位的教学体系优化

(一)紧盯部队保障发展需求,强化教学体系顶层设计

要树立专业就是平台的思路,瞄准发展需求,始终保持专业危机意识。一是充分认清专业发展的紧迫性。要适应实战化装备保障新需求,突出部队装备保障特色和优势,聚焦于装备特种车辆底盘和工程机械运用保障人才的培养重心,以机械工程学科专业为主线,以装备保障管理理论和技术为核心,培养学员掌握装备保障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能力。二是准确定位专业岗位目标。根据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具备的岗位核心能力主要包括:(1)具备对装备特种车辆与工程装备服役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及抽象推理与论证判断的基本能力;(2)具备全系统全寿命思维的基本素养,能够从系统角度认知装备服役过程中状态保持、性能恢复的重要性;(3)能提出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系统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具有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扎实基础。基于此,按照岗位核心能力生成,将课程教学构设为:针对学员机械工程问题认知能力的培养,依据国民教育《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突出培养卓越的车辆装备使用与保障机械工程师。针对学员装备保障能力的培养,围绕全寿命全系统保障,突出保障思想的培养,通过“保障工程学”“金属工艺学”“装备保障技术”“特种车辆检测诊断”“工程机械与液压传动”等课程,突出军用装备保障专业特色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学员工程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学员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装备保障组织指挥、工程运用与创新能力需求,通过“工程材料”“装备管理”“部队装备保障”等课程构建所需知识体系,通过“装备车辆驾驶”“检测与诊断实践”“装备保障实践”“装备操作训练”“保障与管理专业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突出学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保证学员部队岗位任职能力生成。三是瞄准两个维度着力优化专业内涵。着眼学科专业领域技术支撑,瞄准装备保障人才进入保障要素,对标新工科大学生本科基本教学要求,聚焦装备特种车辆底盘与工程机械装备运用、保障保障,完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将特种车辆为主的教学内容融入机械工程专业体系,修订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梳理专业课程实施计划,同时吸纳国民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前沿思想前沿教学方法手段,融合军队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瞄准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能力需要,着眼实战化保障能力,采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把脉的思路,推动专业内涵深入,既紧贴国民教育总体需求,又深刻贴合装备保障力量生成需要,更加贴近部队现实需要。

(二)着眼装备保障培养需求,多措并举盘活专业教学队伍活力

大学的根本在于拥有高水平、听党指挥的人才队伍,军队院校机械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强化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队伍能力,首先要从教员基本功抓起,敢于用任务需求牵引,选送优秀人才开展攻读学位、课程进修、代职锻炼、重大任务跟踪,拓展教员知识视野,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活力。同时,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采取宽严相济、利于激发各类各层次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的政策,让每名教员都能够感受到既紧张又活泼、既团结又进取、既发展又共赢的环境氛围,让有能力、有冲劲的教员显出来、走出去;让弱一点、想干事的教员在新的环境中有事干、能跟上;让青年一代教员在新的环境中有干劲、有盼头,推动教员队伍努力跟上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一是注重激发专家教授的领帅作用。专业建设是百年树人工程。每个专家教授都是专业建设的历史贡献者。谋求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就是注重发挥专家教授的领头羊效应。为此,我们着力听取专家教授的建设意见,将专业建设发展与专家教授的事业发展挂钩关联,让专家教授在躬身力行中更具有获得感。二是锤炼青年教员的基本功。把从军地一流知名院校补充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发展大事摆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优化人才队伍学缘结构和层次体系。此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部队、装备承制单位的交流,引导青年教员不断扩大知识视野,选送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年轻教员到军地“双一流”院校进修深造、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提升研究深度和层次。教研室积极争取机会,邀请部队高工和承研承制单位进行沟通,建立交流合作渠道,为青年教员搭好台子。三是依托重大任务锻炼培塑。充分利用近年来大型实践活动高密度开展的特点,引导各层次教员及时深入一线,走向练兵场,学习前沿装备保障理念和重大保障现实难题,着力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之间架起桥梁,塑造既懂理论又知晓实战的名师。四是以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队伍。坚持开展人人过关堂堂过硬活动,着力提升教员授课能力,打造金课教育。对全体教员的教学能力进行了展示教学,引导教员突出教学能力管当下、关注科研能力管长远的思路。

(三)坚持为战培育方向,推动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坚持教学科研面向实战、面向人才培养是军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有生命力的科研往往与国防建设和实战化结合非常紧密。树立教研融合理念,在科研攻关中培养、锻炼、提高科研学术队伍,把教研工作定位于更好地服务于特种车辆和工程保障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保障,鼓励全体教员积极围绕装备保障相关国防难题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促使教员快速成长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后起之秀、业务骨干。一是坚持研为战用。区分层次构建面向部队作战能力需求的研究群体,鼓励知名教授瞄准国家军队级重点难题开展研究,进入相应研究群体;高职教员瞄准军种级重点问题研究,进入军种级研究群体;青年教员面向基础研究和部队需求,注重解决一线特种车辆和工程装备使用与保障具体问题。二是始终坚持面向部队服务。鼓励科研成果及时对接部队,引导专家教员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部队急需的技术支持。围绕新型保障力量提升,编写标准教材,凝练科研成果。组织专家教授参加“送学到部队、服务到基层”活动,为部队装备保障官兵授课,提供技术服务保障。三是始终坚持研为学用。根据装备发展和科研进展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特种车辆装备保障能力提升相关研究成果编成教材、引入课堂,让学员及时掌握装备保障发展前沿需求。在功能材料开发、战场抢修技术、增材制造、智能诊断、虚拟保障训练等相关科研领域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要及时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和设置专题,进入学员学习视野。

(四)着眼专业学员战技能提升,高起点优化专业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的层次规模对高素质人才生成至关重要。装备保障专业更需要围绕专业全方位加强专业条件建设。一是着力加强专业实验实践条件建设。通过上级支持、项目互补、技术开发等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为学术活动、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促进了学科专业向前发展。特别是在具有明显特色的特种车辆与工程机械保障实验室及装备保障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上,重点加强建设效益,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条件保障。二是提升课程教材水平。始终对接国民教育前沿和部队军事训练发展前沿强化课程内容。基础课全部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背景课程以本科学历教育国家统编或公开出版教材为主,专业骨干课程均选用国家级出版社经典教材,首次任职课程紧贴部队岗位急需自编教材,以部队统编公开出版计划为基础,根据教材编写规范,每年在进行教材更新、上报选用教材计划的基础上,坚持主讲教员优化自编教材逐一把关评审,聚力推动新形态教材建设工作。三是着力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教员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及慕课教学,注重情境激发兴趣、应用情境实践创新、练习测试与学情反馈等环节。利用微课建设分解强化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注重课程考核的衔接统一,促进知识点消化理解。四是扩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争取机关支持,及时将主战装备用于装备保障实践教学,形成装备保障方案设计、典型总成拆装、特种车辆实操、发动机拆装和装备特种车辆底盘维护保养多个模块并用的综合实践模式,人均实践学时达到120学时。同时,推动地方知名企业联合开展液压保障实践教学,与工程承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带领学员到一线部队开展专业实习,推动学员专业能力与岗位任职需求对接。五是以OBE教育理念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课程项目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边学知识边实践的能力,并把课程项目设计环节的分数计入该课程考核总分中。

(五)注重把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重要原则,全方位建立教学质量督导反馈机制

树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为教员积极追求的共同目标。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定期研究分析教学形势。教研室坚持每月组织教学形势分析,定期组织议教研教活动,在全室范围内开展群众性教学比武活动,促进学习交流与讨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定期点评、建议与改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二是坚持定期督导和教学质量检查。在教学督导组坚持跟班听课制度的基础上,教研室领导与专家坚持至少每周跟班听课,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督导与质量检查评价,定期开展主干课程建设自评。教研室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开展教学效果分析及学员满意度测评。常态化开展人人过关、堂堂过硬的教学评比与青年教员帮带活动,建立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三是建立“重导向、重过程”的考核模式。所有课程理论考核试卷坚持教考分离制度,教学、命题、监考、评卷等环节由教学组不同教员担任,每门课程均形成难度相似的AB卷。骨干课程均建立了试题库、试卷库。所有课程综合线上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多门课程采用口试、案例答辩等方式,创新课程考核模式。所有课程均有考核质量总结报告,任课教员能够注重考核结果分析运用,提升教学效果。四是积极引导课程思政。教研室把课程思政作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主要内容之一。所有主讲教员均能够牢固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积极引导学员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积极了解国家发展前沿、大政方针及专业发展历史,做到姓军为战、扎根奉献部队,为培育学员成长成才提供支撑。五是室队建立联系,促进“三位一体”有效落实。教研室和学员队建立了开学初室队见面机制。每个学期开学初,教研室都要组织相关教员到学员队座谈、召开见面会,及时拉近教学双方关系。开课前主讲教员都与学员通过不同方式见面座谈。新生到校都要向学员介绍专业建设情况,以期更加了解专业内涵和主题内容。每学期末组织学员对“教”的情况进行质量反馈,客观了解学员“学”的质量和效果。

随着实战化程度加深,机械工程专业要适时强化专业内涵,以新时期装备保障保障实战化需求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紧跟新工科发展前沿,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围绕特种车辆装备保障与管理能力提升,科学配套教学大纲,对设置的课程结合部队和专业要求按照课程设置压实教学内容,整合部分重复内容,确保课程内容设置充分利用有限学时,加强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和教学器材建设,加强教学条件和资源梳理;紧贴装备发展前沿,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夯实专业教学基础,强化教学团队,推动课程内容贴近实战化装备装备保障,突出学员装备保障能力提升,提升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静,李平,侯根良,等.适应新时期需求的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教学刊,2020(1):159-161.

[2]王武东,李小文,夏建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52-55+99.

[3]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4]徐敦辉.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5]范涛,宋英华,梁传杰.高校学科交叉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32-38.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in Military Academ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YUAN Xiao-jing, CHU Jing, WANG Xu-ping, ZENG Fan-qi, LI Hao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304, Rocket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5, China)

Abstract: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in military academies. Guided by the demand for military equipment support talen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advantages of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of national education,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facing the army, facing the future and facing the actual comb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cus of special vehicle equipment support, focuses on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support elements that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 training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ability generation of support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riching the training links,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feedback mechanism, we can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military academies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quipment suppor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