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峰,夏筱红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概述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任务[1]。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3]。要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积极探索:面向新工科建设,进一步在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及学科建设方面力求基于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基于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基于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以培养研究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特别是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工科背景对地质工程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回应国家的战略需求,拓展地质新学科、新专业和新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和地质工程专业,聚焦国家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能源,在矿产资源开发学科领域向深地开发、深部构建、深度利用、新能源等方向延伸,力求为智能地下工程、智能采矿、地下工程安全等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提供地质工程保障,实现地质工科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的紧密联合,以提升学科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制订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和企业导师选聘办法,建立健全实践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对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如何着眼于行业产业,为社会培养合适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接用人单位的新需求,是现在各高校工科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实习实践作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夯实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交叉学科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关于专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在产学研创新教育模式中的主体地位仍需提高

校企合作目前还处于边缘化地位,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缺乏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这导致企业在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营上积极性不高,容易采取简单、低效的实地参观形式敷衍过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企业在产学研教育模式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企业在硕士生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强化企业与学校联合参与设置实习生培养计划,进行项目全过程周期的工程观培养。学校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清晰的培养路线,引进企业工程师,通过线上线下授课方式进行交互式教学,这样可以真正让企业参与到联合人才培养中去。而且,要从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及工程实践到参与学生线上成绩评定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融合。

(二)校内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存在不对接的问题

学校设置的课程与企业中所需的专业技能存在“脱节”现象。相比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科研成绩,企业更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工程勘察中常见的原位试验、室内试验所涉及的仪器应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工程地质手册等规范的熟悉程度,以及编写勘察报告的能力等。学校可以尝试与企业联合,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一线实战项目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同时,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前进。

(三)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新技术、新方法有差距

高校应当是学科及研究发展的前沿阵地,为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的生产实践,将科研创新、学科发展应用到行业中,推进行业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的热潮下,设计院也开始慢慢转型走向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总承包模式,更需要与施工方、建设单位进行技术对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重视学科交叉,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利用好“互联网+教学”模式,融合工程管理、地质工程设计等方向进行交叉教学应用。传统工科搭上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条快船,推陈出新,进行技术革命,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三、探索与研究

(一)以地学类行业需求为培养目标,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在培养行业创新型复合人才方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四个回归”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地质工程新工科教育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加强专业的拓新强基建设,发挥专业在能源尤其是煤炭行业的引领作用。它始终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与实践机制,建成以矿山地质工程和安全地质为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工程专业,培养工程地质、岩土钻掘、智能地质工程方向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OBE理念,结合教研融合教育模式,学校对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按照新经济发展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学校全方位促成拓新强基、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升级改造。同时,着重完成从“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的转变[4],真正将“行”纳入教学体系,将实践放在重要地位,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评价体系,采纳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正教育体系,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与效率。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精简课程数量,优化知识结构;在课程选择上,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多学科交叉,推荐学生自主选课,培养专业领域内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与评价并及时修正。

(二)坚持创新教育,以科研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与科研并行,相互渗透,是高校地质工程教师的必由之路。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自己功底厚、知识博、能力强,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高水平人才。由于课程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在教材中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起到完善和丰富教材理论框架的作用[5]。教师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技术及科研案例融入教学,就学生而言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也带动并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一启发式教育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解决在研究项目及实际案例中遇到的难题,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此外,教师在授课时还可插入一些对国内外会议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专业最新动态,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也打开了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方式上,利用好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回顾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开展创新型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知识,向学校提交项目申请。研究课题的内容及设计思路等全部由学生完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等完成课题,最后对结果进行总结性汇报验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自己或者团队的协作下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知行合一,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依托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与教学基地,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密切沟通,从企业需求角度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选题与论文设计和生产实践、企业研究项目相结合,构建学校与实践单位协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校企两方导师良好的沟通及反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推进,构建一套科学、高效、规范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与政府及企业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一切优质资源和平台,开展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整合研究生创新培养资源。学校负责输送优质的实习生源,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在学校导师与项目技术人员的联合培养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6]。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产学研融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以前的课堂教学大都偏重知识传授,所以考核成绩仅凭一张试卷或考核报告确定。这样的考核机制“重结果,轻过程”,大多学生是靠最后的两三周时间冲刺,临时抱佛脚,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控也不牢固。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实践在教学中的权重,需要教师在考核中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权重,适当降低考试在成绩评估中的权重。在成绩考核中,实验实践应占比40%~50%,侧重于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最终实验报告质量。在野外实习时,应从实习表现、团队合作、动手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不能单纯依靠实习报告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7]。

考核评定不能仅限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设置一些课程评价及教评等。召开学生座谈会及线上匿名调查等方式,采集学生对课堂及教师授课方式各方面的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实习结束时,应对实践各个环节进行评定,比如实习现场时间的规划、野外地质路线的选择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产学研融合模式的改革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出的重大改革。地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及经验性要求高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在该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实施的一些经验方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不断完善,可以为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