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石

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在学科地位、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课堂纪律更是难以驾驭。如何控制课堂问题行为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下面我从自己的一些课堂经历谈谈对纪律问题的看法。

反“刺头”策略

2005年,高一(3)班有位学生叫曹帅,课堂上喜欢插嘴,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古怪的问题。起初,有些老师觉得他学得好,有钻研精神,但由于每课均如此,经常打断老师正常的上课,引起哄堂大笑,就有了捣蛋之嫌。批评、向班主任告状,师生关系骤然紧张——该生课上公开对立,课堂基本不能正常进行。第二学年,我接了该班。第一次上课,刚讲两句,他就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引起全班学生大笑,我想:“开始和我较劲了。”由于我对这个班以及这个“刺头”早有耳闻,于是我先来了个冷处理,泰然自若地等学生静下来再接着讲。10分钟左右,他又来一句:“以前学过的。”那天正好讲文件的下载,引例中涉及到“老猫”、“MP3”、“网络蚂蚁”等几个专用名词,我就说:“我们学的好多内容在生活当中都是很熟悉、经常运用的,那我问一下大家,‘老猫是什么东西,起什么作用,学名叫什么?‘MP3又是什么?为什么叫‘MP3?”我先请两位学生回答后,观察了一下曹帅的反应,竟然也是一脸茫然。我没有提问曹帅,让他出洋相。我只是告诉学生_有时候,你越感觉熟悉的反而越陌生,最基本的反而是最难的,虽然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知识框架与初中相差不多,但我们是基于初中知识的基础作进一步要求。也许曹帅意识到我给了他面子,后来没再出怪声,但仍没十分安静。我也没有像大多数的教师一样,下课后马上找他,而是在第二天放学的路上假装不期而遇(其实,我有意等候他),和他聊天,问他用计算机主要做些什么。学校有个科技周,能否收集一下相关资料并排成小报。但聊天始终,我都只字未提课堂上的纪律问题。第二次上课时,他真的拿来了他的作品。我也认真对待,提出创意上、版面上、理论要素上的意见并安排参赛事项。从此在我的课上,他再也没有不当行为。如今,曹帅虽已上大学,但假期中还要找我谈心。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宝贝,几乎都习惯于得到完善的关怀、注意和照顾。因此当他们进入学校时,也希望获得老师的注意和赞赏。为此,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表现出教师期望的行为来,从而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当这种机会被剥夺或失去时,如学习不再拔尖,自己在某方面明明有优势,但老师没有发现,会使他以较不适合的方式来“获得注意”。比如曹帅同学,在初中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但进入重点高中后,由于高材生、特长生比比皆是,使他感到自卑失落,只有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上还有优势,因此他在信息技术课上,希望能“出人头地”,引起注意,但方式上有些问题。由这个案例,我得出的结论是,对待“刺头”类的学生,教师要冷静、理智,避免和这类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或争执,尊重学生人格。然后,找对切口巧解套。否则师生关系肯定会走向对立面,为日后的课堂埋下隐患。

基本方法大一统,应用恰当才是真

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向我抱怨课堂纪律不好管,让我给一些建议。我提出先听她一节课。其实,黄老师对于课堂纪律问题也曾尝试过一些办法。比如,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安静,由于方式方法不当,提问过程中学生依然固我;她也尝试过大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布置任务作业、用电子教室控制课堂等方法,可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整堂课始终处在闹哄哄的状态。第二次课,我上课她来听,也是用她用过的方法管理课堂的纪律:提问,只是方式方法上有些变化,增加了貌似不经意的动作,结果我提问时学生积极思考、翻书,与我同步操作。课后,黄老师很诧异,就和我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课堂结果,为什么她提问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我总结如下:(1)提出问题要明确、易理解,要有深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并适当重复,保证学生听清问题。(2)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马上请学生回答,应该稍作停顿。否则会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起不到镇慑作用(提问本身就是要警醒学生注意,是为了保持学生的兴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一个媒介,是连接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纽带)。(3)提问不能用名册,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状态,观察哪些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哪些学生做假索状;哪些学生无动于衷,哪些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要求,提问个别学生(教师需明确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整肃课堂纪律、还是为了从学生的错误理解入手引导全体思考或其他)。(4)学生不能快速安静时,教师可以降低外界的干扰(如将空调暂时关闭,少了空调的嗡嗡声,让他们觉得自己讲话没了掩护),或教师暂时沉默,或讲课声音放低。大家都有体会,教师嗓门低的课更安静,因为学生为了听清教师讲课内容,只有降低自己的声音。(5)用电子教室控制学生时要师出有名。比如,大家看不清前面黑板上的问题,我把题目广播一下。看,把生硬的做法变成了关心学生,他还会发出叹息声吗?(6)作为实践性的课程,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跟上了我们的指令,即提问不能太仓促。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要深入课堂,即走下讲台去观察,这样才能关注到每位学生。(7)有些通俗性的问题由学生解决,可以增加学习气氛。教师要养成该闭嘴时及时打住的习惯。例如,有些时候要当“哑巴”、有些时候适当的“示弱”,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课前思课——保证课堂秩序井然的疫苗

同事有事请假几天,让我代几节课。上课内容他均已备好(我们不在一个年级,上课内容不一样),只要我照本宣科一下就行了。正好那几天,我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考虑到所授课的内容,自己已经很熟,所以我只是在临上课前,赶到机房匆匆浏览了一下教案与课件。但上课后,我发现有些幻灯片设置的目的,我并不明了。课进行了十多分钟后,学生开始不安静了,有的学生开始做小动作。一堂课下来虽然没大错,但课堂效果明显不理想。下了课,我赶紧仔细研究这位教师的备课内容,按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了一下。第二课得心应手,效果明显高于第一课,所有目标均达成。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里充当着多面手的角色,每天工作繁忙。因此,像我这样急匆匆赶到教室的绝不在少数。课堂上自己表现得茫然无措(教学内容不熟),安排无序不紧凑,怎能去要求学生呢?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往往只指责学生不守规矩、调皮捣蛋,却很少进行自我反思。其实即使自己备的课,到真正上课中间会有一段时间,如果课前不认真思课,在内容的衔接上处理不好,从一个活动到另一活动缺乏自然、顺畅的过渡环节,就会使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从而产生问题行为。所以我现在每次上课前至少花一节课时间去想课,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理,一些操作虽然很熟,但仍需再操作一遍。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内容难度应适当:内容太难,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耐心,易产生问题行为;而内容太容易,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出现问题行为。所以,我认为课前思课,相当于保证课堂秩序井然的“疫苗”。

机房整理不可少,预防节外再生枝

去年听的一堂课,课上60台机器竟然有近1/3的机器有问题,不是启动不了就是系统死机或机器中没装软件。课上教师一直在忙于调度学生到其他位置与同学合用,课堂乱不堪言,效率显而易见。课后任课教师不断向我解释说学校机器如何差,自己又如何忙。我只问了她一句:你多长时间没对机器做维护了?

现在有好多老师总抱怨:理、化、生有实验老师,为什么我们没有?认为修机器不应当是自己的事,从而对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做得不到位。信息技术课除备课、备学生外,还要备一个环境——机房,在备课的同时要准备好机房,应当把管理机房当成自己备课的一部分,不管机器档次如何,首先要保证开机率。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纪律问题,不能单纯从学生行为上人手,更多的要从自身人手,控制问题行为发生的外因,将问题行为发生的诱因降到最低。一是要在备好课的同时,课前思课。二是要在备内容的同时,备好环境,保证机器的正常开机率。三是在课上要应用自己的智慧去管理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处理课上纪律问题,善于利用一些小动作提醒学生注意,不轻易将问题扩大化;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保持理智、冷静,认真去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进修,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