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萍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兴贤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语文阅读课堂上有效的问题设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问题设置的质量不但影响了课堂效率的高低,还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关键在于找准以下最佳支点:

一、抓题眼巧设问题

很多时候,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引导性和概括性,教师教学导入就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用上 “为什么?”“怎么样?”的疑问词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从题眼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全神贯注》一课,我紧扣课题“全神贯注”让学生开展学习。在理解“全神贯注”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课文,学生兴致勃勃提出问题:罗丹为什么要全神贯注修塑像?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修塑像的?这些问题都是立足于课文的内容,因此,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于是学生又归纳出研讨问题:“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的什么品格?”这问题不但解决了理解课文内容这个层面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向写作方法这一层面去思考, 学生汇报交流“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时,我让学生思考罗丹做这动作时可能在想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就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体会人物品质的同时学会习作的方法,这样围绕课题中的“全神贯注”设计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抓中心句巧设问题

中心句是全文的灵魂,它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设计问题时,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准确切入课文的重点。

例如,《秋天的雨》一课,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气候变化不大,植物大多数常年都是绿色的,所以缺乏五彩缤纷的体会。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找出这段的中心句读,朗读后,一名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五彩缤纷的颜料呢?”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得好,随即让小组交流体会“五彩缤纷”的意境美。小组交流时分三步走:首先让学生谈谈对五彩缤纷的认知,我发现孩子词汇量很丰富,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词语的意思,还能用其他词语代替“五彩缤纷”这个词。接着学生提到这么多的颜色送给了谁?这样可以体现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更能感受到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秋游的体验说说眼中秋天的色彩。这样,引导学生以中心句巧设问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抓争辩点巧设问题

根据学生的争辩点,巧设问题,当学生的思考被激发后,往往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课堂上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本文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以‘老班长’为题,而是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另一同学争辩说“老班长和鱼钩是有联系的,金色的鱼钩体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当然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它的本质和核心问题,于是我就他们的争辩点,作为研讨问题: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大家思维活跃起来,经过细读课文、独立思考,大家讨论开来,深深体会到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领悟到文章以此命题,点明中心,借物思人,引人感叹。在课堂上针对一个争议点进行教学,是连贯而合理的。这样,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强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思维。

四、抓兴趣点巧设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教学中如果抓住学生兴趣点提出问题,教学重难点就能轻松解决。如《带刺的朋友》一课,学生在读了课文后产生兴趣和质疑:为什么作者说刺猬偷枣本事可真高明啊?我就抓住学生感兴趣之点提出问题“刺猬偷枣本事高明在哪里?”学生带着兴趣点进行阅读,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活动,学习感受生动语言的方法。这样抓兴趣点巧设问题,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有利于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从题眼、中心句等角度巧妙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