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奇

(肥西县上派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合肥 231200)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研究”属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2015年10月批准立项(立项号为AH2015016),2018年3月经专家评审顺利结题。本课题虽已结题,但仍有实践与思考的价值。

一、国内外开展相关研究多,形成体系不够

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思想。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信息技术支持为研究、教学提供一系列素材和数据,让我们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更为方便和重要。

1.研究教材。

小学教材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比比皆是,小学生缺少生活阅历,对数学生活化陌生。我们研究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对比,选取使用,精心组织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分年级分册整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电子课本,形成教学案例。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拼拼、涂涂、买买、卖卖、画画等。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资源,电子白板的拖、拉等功能,模拟购物场景、土地面积测量、计算运动物体速度等,实现音频、视频的效果,模拟数学生活化教学场景。

3.研究教学案例。

发挥资源优势,研究教学案例,反思课堂教学得失,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围绕教学案例研究,实现同课异构;一人磨课,组内成员集体打磨。针对课题组教师教学视频,反思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得失。

我们精心组织、安排研究活动。对不同版本教材研究,获得何种成果?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如何解决数学生活化问题?研究教学案例,如何呈现成果?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导入、例题、练习,呈现数学生活化内容,实现教学安例生活化。教师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

例题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素材,改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例题,将教材例题改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或习题。枯燥的数学教学通过数学生活化处理,充满生活味。另外,现有教材,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呈现的数据、信息不能与时俱进,得不到及时更新或改版,利用这些海量现实信息可以弥补不足。

课程设置上,开发校本教材,实现课程校本化,设计主题,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攫取生活素材,尝试开展数学生活化绘本编写工作,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组合、魔方涂色、图形折叠等。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群体参与不够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更新,设备条件越来越优越,为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支持。学校资源丰富,为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提供可能,为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捷径。

课题研究最初想法:借微信群、QQ群,将所需素材布置给家长,将生活实例上传群内,让现实生活活跃于课堂。

研究过程中,家长上传素材少之又少,内容质量不高。实验教师在群里大声疾呼,效果甚微。

对此,实验教师利用随身携带设备,如手机,捕捉生活中的图片、数据等,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按照课程内容、学段,分门别类,进行纵横梳理。

另外,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外出、空闲时间,进行抓拍,收集资源,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留意生活,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信息。

三、研究过程形式多样,总结提炼不够

1.深入学习理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课题立项之际,我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阅读,定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著作和文章。教师阅读书籍时,坚持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推广好的做法和典型。

2.建立制度,强化管理。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制定、完善研究制度,以制度约束人、激励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3.专家引领,具体落实。

研究过程,得到专家的精心指导,为后续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开了一扇窗。按照既定目标,根据研究计划,严格执行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的研究。

(1)课题组创建博客、微信群和QQ群,成员间实时交流、互动。

(2)研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写教学设计,集结成册。

(3)动手操作,加强实践。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完成《电子报》《数学手抄报》《学生数学小论文》等实践活动。

(4)利用录播室录制课例,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思考和反思,评价更全面。

(5)探索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效率。

在课题引领,专家指导,课题负责人带动,成员参与的基础上,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现代的职业教育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更适合开展项目教学,是贯彻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情景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项目制作获取知识与经验,让学生能够更快地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过渡,图2为教学项目流程图。

①课堂教学。

a.教学开放周磨炼教师意志。

b.校本培训示范性项目建设,名师引领教师成长。

c.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绽放异彩。

②外出学习交流,观看优秀教学案例。

③组织参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a.课堂教学评比。

b.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

c.市和县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

④理论指导,撰写论文。

研究过程中,教师善于提炼研究成果,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固化模式,便于操作,方便研究。坚持教学反思,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课堂生成、学生创新、设计调整等方面进行突破,获得信息,形成学术论文。

四、物化成果丰富,理论成果不够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实践,依托小学数学课堂。

1.信息技术支持下,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课题研究中,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课堂教学深入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养。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个性、能力差异在信息环境下,进行多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3.提升教师的素质。

经过学习、备课、听课、反思、撰写论文等,实验教师和课题一起成长、时时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核心成员6人,获得县级以上奖项近60余人次,课题负责人取得相关研究成果21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实验教师及时对实验情况、学生发展、成绩考核进行交流、研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学校教研活动开展。

(1)课题组成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辐射全校、至学区乃至全县,实现高效教学。

(2)收集优秀教学课件、案例、论文和设计,编印成集加以推广。

(3)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对课题组成员获奖课例、优秀课例进行收集整理,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

研究过程中,本人努力倡导:“行动+活动”研究模式,自己亲力亲为,身先士卒。行动“三个一”:课题组成员每月观看一节教学案例实录,每学期读一本理论著作,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活动“四个一”: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围绕教学案例,完成一份教学设计,制作一份课件,录制一节课例;写好一份教学反思(论文)。

教师在行动中积累,活动中受益。加强理论学习,加快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观看教学实录,汲取成功教学案例营养,学习名师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有了理论指导和专家指引,研究工作开展得如鱼得水,工作经验得以总结,成果得以推广。

理论成果的呈现,仅仅依靠活动过程提炼,远远不够。实验教师,特别是课题负责人,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理论学习,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与书籍。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积淀,形成理念直至呈现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