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龙英

(铜陵市义安区朱村中学 安徽铜陵 244000)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合作理念已经成为公民的必备意识和基本能力。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一直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下,初中数学教学要努力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打造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路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不仅可以实现生生之间思维和信息的交换,彰显集思广益的效能,同时也便于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攻克数学学习难点。随着初中数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以生为本的小组合作探究就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积极准备,唤醒学生合作思维

对于初中生来说,除了学习兴趣的激发之外,还需要唤醒学习的思维和意识。这是承载学生数学学习,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更加自主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的重要路径。学生的合作思维一旦被激发,就能迅速摆脱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局面,高效而快速地融入集体之中。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前,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刻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借以激活他们的合作思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比个人单独学习更有作用。但教师切不可武断而生硬地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一定要让学生在合作之前有认知、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教学《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部分时,教师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运用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质疑问难:你能不能想出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呢?由于前期已经学习过直线平行的相关知识,因此这样的问题连接到学生原始的认知结构,使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沉思。有学生指出直尺与三角板之间是垂直的,利用这一点画出来的直线必然是垂直的;但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精准,应该说借助于直尺与三角板画出来的直线,如果有另外一条直线经过它们且形成的同位角是相等的,才能最终确定它们是平行的……对于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教师可以稍做表扬,继续将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可以在纸上来一次真枪实弹的绘制,看看谁的理解更为准确。此时,教师开始着手组织小组合作,有的学生复述刚才同学交流的观点,有的学生开始动手绘制,有的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提醒。在共同协作之下,他们很快论证了刚才这位学生的观点。在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经验时,他们都认识到其实刚才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小组合作时就可以紧扣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让每个小组成员关注不同的方面,并在最后交流的时候进行汇总,从而达成取长补短的目的。

在这一案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做了两个方面的准备:首先是学生内在认知的准备,为学生后续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合作价值的准备,这也是学生能够深入进行合作经验分享的重要原因。

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合作能力

很多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只关注其外在形式,而不能洞察其内在本质,往往会对小组合作产生严重的误解,即认为小组合作就是让原本零散的学生围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从心理学层面还是从教育学层面来审视,小组合作都是一种极富技术含量的教学策略,甚至是一种艺术。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在小组合作中深入探究,发挥自主性,可以进行异质分组,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合理匹配,并适度渗透“限度讲授”策略,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探究中摩擦出火花,真正彰显小组合作在数学课堂中的效能。

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教师先设置两个问题:①小组内围绕屏幕上的练习,思考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②在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看看哪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中来。屏幕上的问题如下:

2x(3-x)=x2-3(x2+y)

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小组的整体意见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交流。比如有的小组认为代入消元法、加减法都可以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题,但一定要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特点来选择,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解题任务。还有的小组对这样的认知进行了补充:解题时可以先观察习题中的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果不是,那么强行运用这种方法就容易出错。面对每个小组形成的相同意见和不同认知,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点评,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启发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让小组合作探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走得更远。

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不仅避免了教师讲解过度,更为重要的是节约了课堂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正是当下初中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理念和标准。教师要在合理分组、科学搭配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拥有更加自主和广阔的时空,这样才能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效益。

三、巩固实践,保障学生合作效益

中国有句俗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要想真正发挥其本真价值,都需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初中数学中的合作学习亦是如此。这就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前准备和课中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之后进行深入链接,更好地为每个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发展服务。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预留出五分钟的时间,为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习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认知,夯实基础并且提升学生的合作效益。

由于每个小组的合作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有着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因此最后习题的设置绝不能率性而为,而需要在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方面是针对初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题型,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不同状态而预设的富有针对性的题型。而整个练习的设置更需要教师调整好相应的类型和难度,保障每个小组、每个成员都能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巩固训练。

例如,在授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为合作小组设置了这样的任务: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判定勾股定理,谈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并说说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勾股定理。这一问题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受到中学生的欢迎,对于检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现有的认知积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又如授完《一次函数》知识后,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练习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如下,当y<0,x值的范围是多少?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竞争机制,首先比方法、比创意,看看谁的方法最简洁;其次比速度,看看小组成员谁最快、最准确地把这道题解出来。在学生完成解题任务之后,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就可以“鸣金收兵”,还需要为学生搭建交流和分析的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解题的思路和看法,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契合了当下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本质属性巧妙融通。教师要本着帮助学生积累方法、训练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让学生在教师适时指导的过程中把握小组合作的核心,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方法,真正将小组合作的价值落实到整个教学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