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乐萌

摘要:近年来,某些“新型”合唱作品的突然走红,反映出当今中国合唱在作品体裁、音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融合和创新。本文以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合唱作品《感觉身体被掏空》为例,从走红成因的分析、走红背后的问题和中国合唱艺术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初探了当今时代中国合唱艺术的现状,聚焦作品本身、演出形式、传播方法、风格创新等关键点,为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提供积极作用。

关键词:彩虹合唱团  娱乐化  发展

合唱艺术作为世界流行的音乐形式之一,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合唱活动的开展,与流行音乐相比,对团队合作能力和演唱者本身的音乐理论基础要求更高,国内目前发展和国民度有待提升。而近年来,某些“新型”合唱作品的突然走红,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反映出当代中国的合唱艺术在作品体裁、音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产生了一系列融合和创新。

《感觉身体被掏空》是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以下简称“彩虹合唱团”)于2016年7月28日首发的歌曲,用严肃的合唱形式阐述当下极具话题性的热点话题:加班。以幽默的笔触调侃繁重压力下年轻人的生活。这首作品的横空出世,反映出当下合唱艺术正以更加平民化、娱乐化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的身边。

一、走红成因的分析

(一)作品具有创新性

《感觉身体被掏空》这个歌名源于一句广告词,新颖的歌名首先引起了听众的注意。歌词贴近生活,用“北五环”“朝阳公园”“回龙观”等大城市标志性位置,勾画出了一系列夸张的现实场景。专辑封面是近年来流行的“葛优瘫”插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代都市白领的日常生活,给很多“北漂”“沪漂”内心以共鸣。

《感觉身体被掏空》在作曲方面突破不多,开头序曲引用电子游戏音乐变体,形式新颖。表演中加入了人声模仿犬吠、乌鸦的叫声和人声独白等传统合唱中罕见的表现形式,歌手黎明单独配音的“宝贝,加班吧”无伴奏人声成了整首作品的高潮。合唱指挥和团员戴着动物耳朵和狗爪等装饰物,以自嘲的方式演绎“情景剧”,这都是合唱艺术的一次大胆革新。

(二)演出形式与作品主题的冲突性

合唱是传统音乐形式,注重以人声创造出精美的旋律与和声,受众面不大。但是单就歌词而言,《感觉身体被掏空》这首合唱作品却十分浅显直白,它描写了一个连续加班十五天的上班族疲惫的精神状态:“我累得像只狗”是在说自己被工作压垮,活的缺乏尊严;“我要去云南”显然是在向往“云南”所象征的与工作环境相对立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带上我爸爸”则是表现内心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歌词触碰到了社会痛点:在现代工业社会的都市中,人们疲于奔命,缺乏活力,渴望休息,为生计所迫,改变不了目前现状只有机械循环往复的矛盾心情。用宏大的曲式去表达日常的生活小事,用严谨的音乐搭配流水账式的歌词,在强烈对比中带来“反差”的效果。这既是顺应时代的革新,也是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致敬,手法胆大荒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大众娱乐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渐渐加快,很需要一些有趣、新鲜的资讯调剂生活。上海是一座经济发达、物质条件充足的城市,能产生更多的文化产品,大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望非常强烈,精神市场的产品供不应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文化产业则需要创新思维才能打动人心,普通民众对新型娱乐化产品的要求更高。《感觉身体被掏空》接地气、有人气,符合广大听众的精神需求,暗含了一本正经的搞笑、坚持不笑场的娱乐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能在快节奏生活中博人一笑,甚至能引起听众兴趣,主动接触合唱这门艺术。因此,这种符合市场经济供求规律的文化产品能够被广泛地接受、传播。

(四)传播途径的广泛性

彩虹合唱团的第一首成名作《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了》是首演于2016年某个专场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但是当天晚上并未大火,直到制作方响应听众要求,将声音影像在网络上公开,才一炮而红,为人熟知。因此,第二首作品《感觉身体被掏空》就很好运用了网络,致力于“商业传播”。随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平民化和业余化,许多相关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自媒体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许多短视频博主、直播达人都来自“草根”群众,十分善于制造、传播热门事件和话题。因此,这首歌才能迅速走红,新型的合唱形式才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二、走红背后的问题

(一)合唱艺术的冷门

与流行音乐相比,合唱音乐欣赏门槛高、演出剧目相对较少且固定、表演内容和风格不太“接地气”。在很多非音乐专业人士的眼里,合唱就是阳春白雪,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才能欣赏,只能在小众群体中生存。与传统合唱作品相比,《感觉身体被掏空》歌词直接、欠缺唯美,曲式普通,艺术性不够,造型也不似合唱传统装扮。面对传统合唱艺术,彩虹合唱团可以说是另类:把做自己的原创曲目作为第一目标,半年举办一次音乐会,靠票房自负盈亏来演出。正是因为它稳准狠地戳中了人们的“热点”和“痛点”,做到了主流中的“非主流”,才能在许多传统合唱音乐作品和部分流行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其实恰恰反映了合唱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凄凉现状。而娱乐化合唱作品的走红还折射出,很多听众仅仅是对这种特殊的演出形式和音乐情节感兴趣,对合唱的真正内涵一无所知,不知道一首好的合唱作品要从作品的背景与旋律特点、声部清晰度、音质音色的美感、钢琴伴奏的衬托等多方面综合品判,而不仅仅是一味地追求歌词情节。

(二)互联网时代的过分娱乐化

《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爆红与整个合唱艺术的冷门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快节奏阅读方式,大众对作品娱乐化的需求很高,只讲究“速度阅读”,并不会沉下心去深入思考某一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也从未思考过其走红背后的潜在问题,只是盲目讨论和刷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严肃的表现形式和正经的科普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少有人问津,所以另一方面我们也隐隐担忧,合唱艺术为了迎合大众,很可能就此走上泛娱乐化的道路,消减了合唱艺术的本身特性。非传统合唱的走红可能是机缘和意外,但也反映出娱乐化和商业化很有可能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甚至严肃音乐当中。

三、中国合唱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一)雅“俗”共赏

合唱艺术要想在国内当下的艺术大环境中生存并且有长足进步,就要契合大众的文化审美。一方面,合唱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需要逐步走向通俗化,让人们接受且喜爱。这离不开近年来国家美育的逐步普及,也需要合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上世纪中国的合唱音乐作品更多地发挥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凝聚功能,而现在我们可以发掘更广泛的话题,写与人民生活关联的原创音乐。另一方面,合唱也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很多合唱爱好者起初乐理功底相对薄弱,但经过训练,也能简单的识谱记谱;在评价一首合唱作品时,虽然没有充足的音乐知识,但潜意识里仍会运用“男女和声是否和谐”“情绪是否饱满激昂”等传统合唱鉴赏方式进行评判。这说明传统合唱的鉴赏体系依然可以约束大多数人。要让大众都热爱合唱、了解合唱,仅靠一两首网红歌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门艺术被社会长期熟知了、喜欢了、关注了,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适度”地创新

在中国,合唱团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机构或组织下属的合唱团,二是合唱爱好者们自发组建的业余民间合唱团。在今天来说,合唱仍属于小众艺术形式,受众较少,群众的接受程度不理想。但是,实际上合唱是能吸引观众的,是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精神的,这就需要创作者不懈的尝试和钻研。合唱结合当下流行音乐的元素,与大众媒体合作,配合MIDI音乐等现代舞台技术,可以拉近大众与合唱艺术的距离。很多当代合唱作品为夺人眼球,增加了队形和肢体动作的复杂性,但对于合唱专业性的突出并无太大效果。所以创新不只能停留在表象,还需要把创作者表现的主题和表演者、鉴赏者的水平结合起来进行突破和革新。

(三)避免过度娱乐化

时间流逝,很多昙花一现的娱乐化艺术作品并没有给到观众很多记忆。如果过于突出作品的猎奇和无厘头,甚至仅凭这点引来社会大众的广泛推崇,可能会使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感受能力产生误导。虽然大众和社会需要娱乐,但不能仅限于娱乐,如果只追求新鲜、猎奇,蹭热点话题,极有可能失去作品之根。而且,我国合唱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融合我国民族特性,唱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声音。这也是我国合唱音乐工作者需要长期努力探索的方向。

四、结语

《感觉身体被掏空》的走红,源于社会的多元化,也与合唱团本身不断思考其“如何在中国走出一条新路”密不可分。娱乐化可以引起群众的好奇心和关注,借助新形式合唱吸引更多的传统音乐爱好者是一条“捷径”,但决不能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合唱的本质。

合唱是一门真正的高雅艺术,应该遵循艺术的客观规律,自我定位不应发生改变。在泛娱乐化时代,诚然要符合大众口味,但也要守好初心,再从大众化逐渐提升至精英化,这才是合唱艺术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6.

[2]王勇杰.合唱艺术[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5.

[3]张哲.当今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合唱[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31.

[4]赵云.从《张士超》《感觉身体被掏空》走红看合唱的娱乐化趋势[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