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君

摘要: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探究生命的奥秘,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并在探究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快乐。

关键词:初中音乐 探究性学习 方略

音乐是人的第二语言,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情操方面意义非同小可。然而,长期以来,中学音乐教学受到课时少、教学方式简单等条件制约。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方略,让学生借助于探究性活动,寻找音乐的意义,发现音乐本身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在音乐中发现世界之美、热爱生活的情怀,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探究性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等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生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找到音乐的真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如下两个方面为基本点:一是学情。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二是课程标准。音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依托教材,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教学宗旨通过音乐符号融于课堂中,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践中,从而让学生在音乐中探究人生之美,享受学习之乐。那么,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呢?

一、创设理想的探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更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设计。长期以来,音乐课堂上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少,学生要么跟唱,要么识谱,把音乐本身所表达的人文价值和情感价值稀释殆尽。其实,音乐学习空间是一个充满灵动和张力的情感驿站,教师要以音乐为媒介,创设理想的探究空间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探究音乐的内在价值和表现价值。要知道,学生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一定会还你一个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目中,这种欲望更加强烈。”可见,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探究问题,从而丰富音乐课堂的内涵,让音乐学习活动增值。

探究性活动往往以问题开始,以更高级的问题结束,教师要创设理想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思中学、学中思,从而培养自己的音乐鉴赏力和感知力。例如,教师第一课时教学完了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后,布置相关探究任务,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线下探究活动。教师所设问题为:上网寻找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查一查有哪些版本,并试听感知一下它们有何区别。上课伊始,师生进行如下对话。师:上节课我们听了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大家到音乐网站上还听到哪些版本?说说你们的“听后感”。生1:我找到了歌舞版的歌曲,它表达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乐,舞蹈让此歌曲增添了民族风情。生2:我听到了一个合唱版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别有一番风味,很是喜庆。生3:我还听到了吴彤摇滚版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感觉有点“异类”,但也是一种享受。师:大家说得好,想一想,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于是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三人一组,就自己的听后感和同学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反映音乐欣赏能力的提示词,如节拍、速度、情绪等。最后,经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师生得出结论:同一首歌,如果它的速度、节奏、力度或音色发生变化,那音乐的乐曲也就随之发生细微的变化,从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这,也正是音乐要素的妙处,它往往以微妙的变化来打动听众,具有细处摄神的魅力和感化人心的魔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提供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感知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灵活设计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探究空间,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不断提升鉴赏力和探究力。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传统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往往以教唱、合唱、听唱和跟唱等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唱的技能,但没有激发内心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其实,音乐是一门通用性的语言,它能够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同时也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传播。很多文化交流的活动往往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展开的。教师要以音乐课堂为契机,让学生借助于音乐的翅膀,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探究,不仅欣赏到音乐的感染力,更学到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交流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需要有两个要素:一是学生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冲动。教师要以乐声为灵魂,在课堂导入、问题设计和音乐表达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开启学生的音乐心智,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热爱生活的新时代初中生。

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火苗。教师要适时以歌曲为载体,设计对比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例如,在教学完藏族歌曲《青藏高原》、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中国民歌《茉莉花》这三首歌后,笔者让学生就其旋律进行对比,在听中说、听中画、听中唱,从而培养学生抒发不同情怀、表达不同情感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音乐的不同风格,笔者先在黑板上写出词语“起伏跌宕”“舒展平稳”“委婉悠扬”,并把《青藏高原》的音阶写在五线谱黑板上,让学生练唱音阶,根据旋律高低把歌曲每一句的旋律线画在黑板上。接着,笔者和学生在五线谱黑板上又画出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并指导学生轻唱。学生发现,《青藏高原》的旋律低、高音跨度较大,且有八九度的大转变。而中国民歌《茉莉花》起伏平稳,且优美动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则给人一种害羞、矜持的感觉,音符较为委婉。学生通过轻唱、对比,从而感受到了歌曲的旋律特征。可见,只有让学生在唱中实践、比较,感知音乐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到美,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爱好。

三、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生一道在探究中学习,在指导中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初中音乐教师要聚焦学科特点,把音乐和学生的情感发展、性情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于探究学习活动,体会到音乐的妙处,感知到音乐的“用”处。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音乐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应该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重视音乐活动的实践。”笔者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训练、学法指导和意志品质培养等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借助于音乐欣赏和音乐辨别,培养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从而培养了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追问的良好品质。同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细腻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从而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探究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明快节奏,然后和学生一道围绕以下问题探究。问题一:此歌曲为我们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哪些节奏反复出现?问题二:打击和感受节奏的音乐形象,模拟了哪种音乐形象?随后,笔者再要求学生随“声”而动,和音乐一起晃动身体,做到音乐和身动融为一体,从而体会到节奏之于音乐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颖.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2(7).

[3]孙晓青.对初中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名师在线,2016(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