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聪翔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环节。小学美术的实际教学情况参差不齐,在教学表现上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些状况给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以最基础的图像识读策略为切入点,推助学生审美情感、创意思维、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发展,才是切实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科学举措。

关键词: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  小学美术  教学策略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涉及多个方面,但是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又是前提。学生并非毫无准备地走入课堂,在日常生活中,有关图像识读的信息比比皆是。这些都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对教师范画的模仿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甚至整节课学生都在绘画中机械模仿,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影响了学生美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图像识读,不仅是看到图画的表面,更是透过图画表面看图像识读的本质。基于这样的考量,教师就应该将图像识读策略置身在美术核心素养的视域之下,以图像识读促进学生的审美、创意和文化内涵。

一、积极创设图形识读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儿童对图像的感知本身就带有一种审美情感。倘若追溯到婴幼儿阶段,对黑白色块的反应可谓是图像识读的启蒙。除此之外,儿童在幼儿园时期就有相对清晰的界定,能够判断出哪些图画“好看”,哪些“不好看”。但是这种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同样受各自的审美观影响,致使儿童面对同样的图像或许也会滋生出不同的情感与思维。到了小学阶段,儿童开始系统学习美术,以学科的全面性和相异性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更倾向于在普世价值中认可学生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相对科学的导向。积极地创设图像识读的情境,不仅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美术教学的难度,更以主观、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看见美、感受美、思考美,进而深化审美情感。

例如,在学习《冷暖色调的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图像识读的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学生在接触了冷暖色彩的相关知识后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当于将自身掌握的美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生通过对冷暖色调的感知,在创作中表达出对色彩的感受,从而培养色彩美感意识。为了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教师可以依据冷暖色调所代表的不同场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图像识读情境。像森林、夜色、海洋等显得幽深静谧的情境通常用冷色调来表达,而如秋天的田野、落日余晖下的晚霞、迎着太阳的向日葵等,则能够传达出美术作品中的温暖与热情。生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在这样的色彩旋涡中,对冷暖色调的感受也就更为直观,而这种直观的感受也让学生更加理解冷暖色调营造出的不同特点以及代表着的内涵。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性格也决定了对不同色调有不同的审美视角,以此让学生自主选择冷暖色调作品的创作,自然也就有了审美倾向和情感。

二、巧妙依托图像识读维度,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在一定程度上,图像识读承载着的不仅是图像客观反映给人们的感受,还牵涉到理解、审美、思维等。事实上,图形带给人类生活的变革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例如,莫奈在创作《日出·印象》时,曾一度因为反对学院派的保守而被嘲讽,也使得印象画派由此而来。发展至后现代画派,因为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冲击,绘画风格再次得到启示。这些都可以说明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应该以多种维度来指导学生思考。对待一幅美术作品,更要以发展的思维来看待其内涵。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图像识读分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蔬菜的联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维思考图像识读策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特点,而学生选择的不同维度也会对蔬菜有不同的诠释。学生在初步了解蔬菜特征的基础上自由联想,对蔬菜造型大胆设计,在获得生活情趣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美,从而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实施图像识读策略。就各式各样的蔬菜而言,无论是运用添加的手段,还是切割或者切挖的形式,或者进行适当的摆放和拼凑,都能赋予蔬菜造型新的内涵。为了进行较好的类比,教师可以用学生所熟知的水果——菠萝为例。倘若把菠萝正着摆放,整个造型就像是一个卡通人物的头部,上面的菠萝叶就可以解读成是人物的头发。但是如果把菠萝横着放置,将菠萝的叶冠朝向后方,就像是一条金鱼,此时的菠萝叶就充当了鱼尾。同样地,在蔬菜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造型技巧,比如说茄子从不同的维度也可以制作出不同的造型,从而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三、深度剖析图像识读内涵,加深学生文化理解

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或许会让人拍案叫绝,但是真正有内涵的画作往往有深度。《清明上河图》在美术作品鉴赏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其高超的画技,更因为它通过绘画的形式反映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涵。在中外文化的对比方面,美术作品更是承担着不可估量的责任。在这样的前提下看待图像识读策略,更是要在深度剖析的过程中发现图像背后的事物,从而将图像识读的收获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以往的美术作品,还是当下的图文广告,甚至具有明确指向意义的图像标记,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了一片地域的风俗民情等,而这些风俗民情的背后便是文化的依托与支撑。那么,教师在小学阶段便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用深度剖析的手段来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识,更让他们在美术创作时“入木三分”。

例如,在学习《中国青铜艺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剖析图像识读的内涵来指导学生,进而加深学生文化理解。

本部分教学不仅是对教学中配图的解读,更是对相关历史的探索与追溯。如果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青铜器,那么它显然不如金银值钱,可是带有一定历史渊源和文化元素的青铜器则如瑰宝一般不可估价。战国编钟、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带给世界的震撼不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的,而是要考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制造工艺的美妙绝伦。在古代,青铜的提取并不简单,在提取后再加工成器物就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如此,智慧的中国人依然将其制作成日常用具、乐器、兵器、货币等,尤其是青铜礼器的象征意义,更将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基于此再识读这些图像也就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不单是要把图像识读策略作为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要有机地将其融合至学生的审美情感当中。在锻炼学生发散性图像识读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创意思维的培养,以期让学生在深度剖析图像识读的内涵时加深文化理解,形成良性美术学科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伟林.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

[2]薄岚.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效率[J].学周刊,2020(04).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