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中

摘要:2020年秋季,全国大部分省市高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呈现出全新的样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机遇,也对语文老师的写作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必修新教材相关单元写作教学为例,探寻其可行性路径,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教材  写作教学  任务  情境

写作的话题常说常新。在新课改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新教材写作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为什么教”在新课标中已经有完备的阐述,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一、对统编新教材写作教学的审视

(一)从前后比较看改变

回望先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奉为圭臬,强调高中学生要学会写复杂的记叙文和议论文。2003年版课标对此做了修改,取而代之的是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等表述。2020年修订后的新课标,依然保留三大文体名称,写作内容则更加宽泛,并融入到18个任务群当中。

(二)从编排体系看改变

从2003年开始,“写作”在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依附于文本教学而存在。这种教材体系构建在统编新教材中依然得以保留。以统编必修新教材为例,上下两册共安排了15个大作文写作任务、20个微作文写作任务,并附录10篇知识性短文。这些任务与单元学习相辅相成,构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通道。

(三)从考试评价看改变

2020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命题和考试评价”中要求: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笔者认为,“任务型”“情境性”将成为今后若干年内写作教学和写作考查的方向。

二、统编新教材写作教学特点

梳理新教材写作任务(详见每单元后),其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其一,读写融为一体。新教材大作文写作紧扣单元文本学习。以必修上册为例,第二单元学习“人物通讯”,教材安排的大作文写作训练是“记叙文和人物评论写作”。微作文写作同样紧扣阅读安排。如第一单元学习鉴赏“诗歌”,其配套的微写作任务是写“鉴赏思考札记”。由上可以看出,写作绝不是孤立无序地存在,而是与单元阅读任务并行,从而实现“听说读写思”整体推进。

其二,写作任务全覆盖。新教材既有“动态写作”,又有“静态知识”;既有书面表达,又有口头表达。“动态写作”学习任务分大作文写作和微作文写作。大作文侧重文学类、论述类写作训练,微作文则落脚于应用性训练。在书面表达基础上,新教材还安排了部分口头作文,一般安排在微作文写作中。如必修上册教材第一单元:选择一首你最喜欢最熟悉的诗作口头点评,与同伴分享交流;组织学生以“青春的价值”为话题展开讨论;等等。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携手,将“核心素养”落实在写作层面。

其三,写作与情境相随。新教材一改往日的“空中楼阁式”写作安排,写作任务往往与具体学习活动情境结合在一起。犹如“行走沙漠”,“任务群”是向导,“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情境)是伴侣,于是这段“写作”旅程便不再寂寞,更不至于迷失方向。比如,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视频脚本拟写”微写作,其前提是理解分析《赤壁赋》“景情理交融”并学会融入。大作文写作训练通常也会设置情境,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任务——以“‘劝学’新说”为题作文。其情境设置是:针对“当下学习中某些问题”。

三、统编新教材写作教学策略

(一)读写一体化推进

新教材编排中,读写是互相成就的,它们共同指向了学科素养。因此,在写作教学中理应贯彻“读写一体推进”。如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劝学》,笔者在布置本课作业时,加入了这样一些设计:大作文,以“‘劝学’新说”为题作文;微写作+口头表达,分组协商,两两确立针锋相对的观点,每组推荐4~6名同学,分工协作,撰写答辩词,并开展课堂辩论。

作业设计紧扣《劝学》教学,同时链接写作,“双轮”驱动素养落实。

(二)让任务成为驱动力

新教材编排中引入了“学习任务群”,这是全新的设计。教学“写作”时,必然要带着“任务”。例如,必修上册教材第四单元是围绕“家乡文化生活”来展开学习活动的。笔者在教学时,用一节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使用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法。当时正逢国庆假期,笔者做了这样一个设计:

在以下三项活动中,任选两项完成。(1)自主参观安庆博物馆、黄梅戏艺术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世太史第、谯楼等地,撰写一篇《家乡风物志》。(2)以适当方式了解陈独秀、邓稼先、严凤英、张恨水、海子等家乡人物,撰写一篇《家乡人物志》。(3)就家乡文化生活某一方面开展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3)将写作融入具体情境。写作任务是受到写作情境制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就是从写前的“引导式情境”到写后的“成果展示式情境”。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引导式情境,即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设计活动、选取资源、开展专题研讨。例如,在完成必修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诗歌的表达方法,结合自己所念所想,写一首歌咏“青春”的诗。写作还需有“成果展示式情境”。在上述写作基础上,笔者利用研讨课举办了“青春放歌”歌咏会,进而指导学生汇总佳作,配以照片,编辑“青春纪念诗集”。在第四单元学习任务完成后,笔者组织学生编写了《家乡风物志》《家乡人物志》两份简报,并将简报上传学校微信公众号。无论是“引导式情境”还是“成果展示式情境”,不停留在兴趣激发上,而是为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和氛围等,更重要的是“让写作任务在情境中生成”,从而践行“用是语文底蕴的厚积薄发”这一教学理念。

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刚刚进入课堂不久,面对其融合任务和情境的“写作”,我们一线教师急需弄明白、理清楚、做设计,从而拓宽写作的边界,让学生释放更多的精彩。如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可期的。

参考文献:

[1]陈兴才.从“意图”到“实现”——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使用中思考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20(3-4):11-16.

[2]郭吉成.高中语文统编必修教材写作学习任务梳理与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9):8-15.

[3]张春华.走向真实情境的写作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0(8):31-39.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