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摘要:声势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的变化,提升学生肢体协调能力,使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本文从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入手,提出进行声势律动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声势律动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声势律动 小学音乐 策略

声势律动起源于奥尔夫教学体系,它给儿童提供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借助声势律动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审美能力,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声势律动概述及研究现状

声势律动主要形式为聆听特定的音乐,并保持思想集中,根据要求以体态动作体验音乐中的各元素,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感知,最终实现以外显内,以内促外。

现实中,笔者发现声势律动教学所提倡的“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仍停留于表层。律动进教室、身体拍击感知节奏、曲演唱、舞蹈创编等声势律动形式丰富,但缺少创新与突破。基于以上观察,笔者对声势律动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声势律动教学策略

(一)探索声势律动教学方法

1.“叫醒”耳朵,以“动”制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音乐课上“动”是他们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以“动”制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即培养“内心听觉”。例如六年级《阿细跳月》这首曲子节奏明快、热烈奔放,每个乐句的最后两拍均是相同的曲调XX X。为了培养学生听的专注力、动的协调性,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笔者要求学生先借助自己的身体,设计不同的动作表现XX X的节奏;然后,当乐曲出现音色变化时,变换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手、腿、肩、头、脚自由组合,边听边表演,节奏韵律感强,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样的声势律动,学生加深了对乐曲的情绪、节奏、结构等的整体感知。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耳朵,让学生的身体参与进来,以“动”制动,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2.体感记忆,多元结合

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声势律动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化,将平面的图画立体化,在轻松的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共同律动的欲望,既满足学生“动”之需,又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增强记忆,实现视听觉、体感一体化教学。

例如教学五年级《外婆的澎湖湾》这一课,为表现歌曲意境,熟练记忆并演唱歌曲,笔者将音乐与韵律相结合,根据旋律和歌词设计律动,用手浪、身体、立体的动作等造型,表现海浪、沙滩、仙人掌等澎湖美景。体感记忆能够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化,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对节奏的把控。“以肢体捕捉音乐,以音乐促进思维,以思维指引身体,以身体表现个性。”此过程的相互性遵循了教育的规律:音乐来自生活,生活创造音乐。

(二)丰富声势律动教学形式

1.语言声势

语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符号,因此教师可通过语言来训练节奏,让学生通过将音乐转化为语言的方式,更好地体验音乐中的节奏律动。奥尔夫声势律动法中提出结合语言训练,这是促进学生学习声势律动的有效方法。例如学习切分节奏,可以用词语接龙游戏进行训练:中 国 的 |国 呀|国 家 的 |家 呀|,跟中国民间音乐曲调“鱼咬尾”的形式相似;还可将谚语加以节奏变化来朗读:种 瓜|得 瓜. |种 豆|得 豆 |。这样轻松、有趣的语言声势训练,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2.体态声势

身体动作是学习声势律动的最好手段,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体态动作的变化来学习声势律动。日常生活中走、跳、跑、拍、摇、摆等都具有一定的节奏变化,教师可以将这些动作编到节奏律动中去。例如笔者设计跺脚(X  0|X 0|)这个动作为四分音符节奏,拍腿(XXX XX|XXX X)这个动作为十六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组合,可分手、脚练习,熟练后也可将两者同时进行,这就形成了简单的二声部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声势律动与体态结合起来,学生学得自然、简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器乐声势

奥尔夫原本的乐器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扩展,包括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制乐器进行演奏。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可以制成打击乐器,如一次性纸杯、铅笔盒、报纸、塑料袋等。教学三年级《一只鸟仔》这一课,为了掌握四分、八分节奏,笔者借助一次性纸杯的拿、敲、拍、翻等动作编创节奏,为歌曲伴奏。这些经济实惠、便捷高效的打击乐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制乐器演奏的新奇,从而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三)增强声势律动教学效果

1.绘旋律线,理解音乐

柯尔文手势和旋律线的运用,皆以空间变化建立对音高的感知,验证了音乐旋律与声势律动中空间元素的紧密性。例如针对一年级《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笔者先借助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唱准音高,使抽象的音高变得生动、直观;然后让学生用小手书空绘出旋律线,感受旋律走向的变化。学生边唱边绘,思维、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从而在歌唱时用思维调动身体,身体与思维变化一致,促进肢体协调,手、口、脑协同发展,更好地理解音乐。

2.演音乐剧,参与实践

小学音乐课堂声势律动教学策略2022年5月中第14期(总第114期)音乐剧是语言、音乐、舞蹈等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将音乐剧因地制宜地加以创作、改编,融入小学生音乐课堂,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艺术熏陶。例如六年级《魔法师的弟子》是一首故事性很强的童话交响诗,笔者用语言营造故事情境,学生边听边根据故事内容想象创编,分角色进行音乐剧表演。角色:魔法师、徒弟、扫把、水。剧情:魔法师念咒语-徒弟偷学-施法扫把-水溢出-砍扫把-水泛滥-魔法师回来。根据剧情发展线索,学生个人或小组创编动作。在表演过程中,笔者引导启发学生:a.扫把的主题出现了几次?b.徒弟的魔法实现了,心情怎么样?c.如何表现大水泛滥?这样,乐曲脉络清晰,学生对音乐旋律与故事情节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更好地感受与理解作品。通过音乐剧表演,学生感受到音乐实践的快乐,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语

笔者通过自身对奥尔夫声势律动教学法的理解与感知,在课堂中摸索前进。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收获满满。“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课堂成为享受音乐、分享快乐的地方,声势律动不再是简单的舞动或音乐表现,是学生肢体、音乐、情绪以及思维的整体表达。处于具象思维阶段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有了学习突破,证明了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李桂梅.论声势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3).

[2]刘晖.“声势律动”原本性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与启发[J].艺术教育,2018(21).

[3]仝昕.浅谈对达尔克罗兹-奥尔夫体系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势律动课程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8(15).

[4]卢丹薇.声势律动对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7(11).

[5]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黄大灿